近日,江西景德镇“鸡排哥”的摊位前,排着蜿蜒的长队,6元一份的鸡排本无特别,却因摊主李俊永幽默的互动话术、“优先服务学生”的温情规则,被网友调侃“吃出了600元的情绪价值”。这场流量奇迹,恰是消费升级时代的鲜活缩影。当人们的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情绪共鸣与场景体验,已成为产品突破同质化困境的核心密码。这一逻辑,正为深陷同质化泥沼的地方农特产品指明了转型方向。
地方农特产品的困境早已凸显,从实际情况看,要么因“土味”标签被归为低端食材,要么陷入“一哄而上扩种、价贱伤农滞销”的恶性循环。有的农特产品曾因缺乏品牌溢价,长期仅作为廉价原料卖给调味品厂商,一斤收购价还不足10元;有的农特产品因生产标准缺失,农户分散种植导致品质参差不齐,即便品质优良也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还有的在初推新品时,因消费者对新品认知不足,面临“好货难卖”的尴尬。这些案例,共同折射出地方农特产品“重实物产量、轻价值挖掘”的共性短板。而鸡排哥的走红,恰恰提供了三重可复制的突围启示。
产品硬实力是情绪价值的根基
鸡排哥的“金句”能被追捧,核心前提是他始终坚守品质底线,他每天凌晨3点采购新鲜鸡胸肉,手工腌制4小时,油温差10度就重新调试,“炸老了宁可自己吃,也不卖给顾客”。这种对品质的极致追求,与地方农特产品的转型逻辑不谋而合,部分地方的实践便是典型例证。例如,一些企业联合科研单位突破育种技术;有些地区利用种植间歇期,通过轮作盘活闲置土地,实现“一亩土地两季收益”;还有些主体建立溯源体系,以科技为信任背书。唯有如此,情绪价值才有落地的依托,正是这种“看得见的品质”,让后续的情绪价值赋能有了坚实根基。
情绪价值是产品增值的核心引擎
鸡排哥的流量密码,本质是构建了“双向奔赴”的情感连接。他用“你值得拥有美好”的话术给予顾客情绪慰藉,顾客则以排队等待与二次创作予以回馈。这种情感逻辑,同样适用于农特产品的增值。有些地方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借羊还羊”等模式,通过讲述助农温情故事,让产品成为情感载体。鸡排哥化身“景德镇文旅推介官”的做法,更给农特产品提供了“地域IP绑定”的思路。如某茶企将茶农“凌晨5点采茶、手工铁锅炒茶”的场景印入包装,搭配“每一片茶叶都承载着晨露的滋养”的文字;同时通过“茶园直播助农”,让消费者看到茶农弯腰采摘、汗湿衣背的细节,进而引发“买茶就是支持劳动者”的共情,让茶叶从“舌尖美味”升级为“情感寄托”。
场景体验是品牌长效的关键支撑
鸡排哥没有只做“卖鸡排”的生意,而是通过细节设计把交易变成仪式。顾客需自己撑开塑料袋接鸡排,他会笑着说“这叫‘接住好运’”;午后2点到4点客流高峰时,他会加价1元,理由是“让大家错峰排队,少晒太阳”……这些小规则,让买鸡排变成了有记忆点的体验。地方农特产品要实现长效发展,同样需要这种“场景化思维”,通过前端搭建“云端农场”直播种植过程,中端设计“DIY礼盒”互动环节,后端联动文旅打造“产品+体验”路线,让农特产品从“货架上的商品”变成“可参与的体验载体”,让消费者从“买产品”转变为“享过程”。这种“全链条场景”构建,正如景德镇将鸡排摊与瓷文化融合的思路,能让农特产品成为地域体验的“流动名片”。
从淄博烧烤的“人间烟火气”,到荣昌卤鹅的“街头排队仪式”,再到景德镇鸡排哥的“情绪价值营销”,消费市场反复用实践证明:人们愿意为其买单的,从来不止是实物本身,更是产品背后的情感温度与场景记忆。地方农特产品的出路,在于彻底跳出“卖原料、拼低价”的思维定式,以过硬品质为骨、以情感共鸣为血、以场景体验为肉。(李林)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