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正在重新定义“公益”。他们不再把善意藏在捐款收据上,也不把行动留给突发灾害的那一刻。他们相信,公益不是遥不可及的大词,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一句温柔的话、一场即兴的支教、一杯为山区孩子筹款的咖啡。
十年前,云济慈善基金会成立时,创始人曾说过一句话:“让公益,像呼吸一样自然。”那时,公益还带着沉甸甸的“捐助”意味,而云济却选择了一条更温柔、更开放的路——去让“做善事”不再是某种身份的特权,而是一种人人可参与的生活方式。
这十年,中国的公益在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参与——他们可能是职场白领、学生志愿者,也可能是设计师、音乐人。
他们用时间、技能、创意去做事,用一份份微小的能量撬动改变的齿轮。云济慈善基金会正是这种“新公益”理念的践行者。他们不只是接受善意,而是邀请每个人成为公益的共创者。有志愿者为偏远地区的孩子建立“云端图书馆”;有摄影师自发记录援建学校的影像故事;有企业团队加入流动医疗站项目,成为健康教育的传播者。
云济不再只是一个“组织”,更像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社区——让每一份参与,都被看见;让每一份善意,都能找到归处。
在云济,公益不靠煽情,而靠行动。基金会十年来累计筹集善款5.7亿元,项目覆盖全国13个省份、31个地州,直接受益人群超13万人次。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场场实实在在的改变:援建乡村学校、设立奖助学金、教师培训计划,让超过12,000名孩子有了通往未来的路;重大疾病援助基金、流动医疗站、先天性缺陷儿童康复计划,让超过1000个家庭重燃希望。
年轻人参与的,不只是单向的“捐助”,而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温暖。他们用专业让公益更高效,用真诚让公益更有力量。云济也在用透明的制度与公开的项目数据,让每一份善款、每一次行动都“看得见、信得过”。因为他们相信,理性的专业,正是温情最坚实的底座。
在云济的世界里,公益没有边界。它不只是一次活动,而是一种长期存在的选择。有人把每年假期都留给支教,有人将自己的摄影作品义卖给山区学校,还有人组建了“云济青年社群”,定期分享公益创意与执行经验。
“我们不需要伟大,只要有温度。”这句话来自一位参与云济项目的95后志愿者。在他看来,公益不是高高在上的责任,而是一种自然的、向善的姿态。它可以发生在办公室的募捐箱旁,也可以出现在深夜的朋友圈转发中。
云济正是在这种年轻人的信念之上,构建了一个更开放、更包容的公益生态。
它用行动告诉人们:做公益,不需要标签,也不分身份。每个人都能成为改变的一部分,每个善意的瞬间,都会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回响。
十年时间,云济从一支小小的团队,成长为全国性慈善力量。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却始终坚持一个信念——让每一份善意,都找到最需要它的地方。
他们要做的,不只是救助,更是让公益成为一种社会习惯、一种温柔的文化、一种向上的生活方式。
因为他们知道,真正的改变,从不喧嚣。它可能是一位支教老师的一封信,一个孩子写下的“谢谢”,或是一双曾经被援助的手,又去握住了别人的手。
那一刻,善意不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一场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共鸣。
十年云济,仍在路上。
责任编辑:kj005
2025年10月19日,深圳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蓬勃推动下,中国健康产业再传捷报马达加斯加驻华大使馆大使:让•路易•...
孩子长多高才算高呢?本来,身高只是孩子生长发育的一个自然指标,不同人有不同成长节奏,但在万事皆可卷的时代,家长们为孩子的身高操碎了心,看到孩子与同龄人有明显差距...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与社交应用深度融入日常生活,社交平台已成为公众表达观点、建立连接的重要渠道报告详尽披露了Q3季度平台在生态安全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全面展示了 ...
你是否想象过,未来会是什么模样?机器人会不会成为我们最好的朋友?当人工智能融入日常生活,又会带来怎样的奇妙变化?现在,机会来了!百年人寿“状元红&r...
金秋送爽,硕果飘香开业典礼上,白牧兰品牌创始人陈水仙、陈晓红姐妹发表了饱含深情的致辞谈及品牌初心,姐妹俩提到,“十二载恰为一纪”,为满足...
当数字经济的浪潮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毛细血管,社区作为城市最基本的单元,正成为新一轮商业变革的主战场这并非一次简单的设备投放,而是恒生活深耕社区场景、重塑近场零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