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跌宕人生八十载》这部跨越1943至2023年的个人史,既是一位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中的奋斗与坚守,更是中国近八十年来社会巨变、国家崛起的生动缩影——从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到改革开放的浪潮奔涌,从基层农机技术员到国家突出贡献专家,叶裕惠以亲历者的视角,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兼具个人温度与历史厚度的时代长卷。
一部个人史:半部中国近现代变迁录
1943年,从浙江衢州逃难到广西的父亲与母亲在桂林相识相爱,作为他俩爱情结晶的叶裕惠诞生于广西桂林一户普通人家,彼时的中国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桂林屡遭日机轰炸,“桂北路、桂南路等繁盛街道尽成瓦砾”的惨状,成为他童年记忆中刻骨铭心的印记。 从1950年重返桂林、1954年踏入初中校园,1957年进入桂林高中,到1960年考入广西农学院攻读拖拉机设计制造专业,再到1964年赴武宣拖拉机站劳动实习——叶裕惠的成长轨迹,恰好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设热潮深度交织。 改革开放后,叶裕惠的人生迎来新转折:1978年报考研究生时,他抱着“多学本领报效国家”的决心,以四个孩子父亲的身份挑灯复习陌生知识,最终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农经系研究生;1987年又争取到公派访问学者身份飞越太平洋,赴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进修,深入美国农村与农民交朋友,带回对如何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1993年撰写的《要竞争,也要保护——兼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业发展问题》入选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成为影响国家政策的理论成果……这些经历,既是个人的“突围之路”,更是中国知识分子“知识报国”的时代注脚。

从基层到殿堂:在平凡中书写不凡的奋斗者
不同于宏大的历史叙事,《跌宕人生八十载》最动人的力量,在于其对“普通人”奋斗细节的真实记录。在武宣拖拉机站实习时,叶裕惠与工人师傅轮流扛着七八十斤的钢梁翻山修理农机具,夜晚在禾草堆中与蚊子“作战”;在平乐农药厂建厂时,他土法上马动手装配电焊机、改造旧输油管作蒸汽管,用实干破解设备短缺难题;1992年带队赴桂林灵川莫家村开展社教,为解决村民灌溉难题奔走协调,最终建成电灌站,村民送上“人民的公仆”“社教楷模,为民造福”的锦旗和“电灌架设小康桥,社教指引致富路”的感谢对联——这些扎根基层的故事,让“奋斗”不再是抽象的词汇,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 书中更收录了诸多温暖的生活片段:爷爷在小纸店教他认“小鸡脚印像竹叶,小狗脚印像梅花”;留学美国时,美国农场主安琼夫妇主动接机、借摄像机助他记录美国的现代农业,多年后仍书信往来……这些亲情、友情的细节,为厚重的历史记忆注入了柔软的温度,让读者在时代变迁中看见“人”的光芒。
读者推荐:在个人史中读懂中国
翻开这本书,仿佛跟着作者走过了中国近八十年的风雨路——抗战的苦难、建设的热情、改革的激荡,都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里变得可感可知。这不仅是一部个人回忆录,更是一部“微观中国史”,为了解当代中国社会变迁提供了珍贵的民间视角。 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仅以本人八十余载人生小舟跌宕起伏真实经历的回忆,衷心祝福我的伟大祖国不断繁荣富强“这份对祖国的赤诚与对生活的热爱,正是《跌宕人生八十载》最动人的底色。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跌宕人生八十载》这部跨越1943至2023年的个人史,既是一位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中的奋斗与坚守,更是中国近八十年来社会巨变、国家崛起的生动缩影—&m...
当法拉利的红色激情,遇见艺术涂料的匠心表达,一场关于美学、速度与品位的跨界对话,正在上海悄然发生FERRARI STYLE上海法拉利风尚体验空间璀璨启幕,这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