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两年,读者经常会在各种平台上看到漫画作者发布停更声明。一些作者坦言“坚持不下去了”,也有人干脆转行。人才流失,平台优秀的创作人才严重不足,是中国漫画行业面临的一大困境。
十年前的互联网漫画行业并非如此。2015—2018 年间,漫画产业迎来高速发展。平台扩张、资本涌入、条漫风口叠加,让年轻创作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当时,单话稿费普遍较高,一些新人作者甚至能获得数千元的章节稿酬,行业对年轻人的需求旺盛。
但随着行业进入冷静期,创作者处境发生明显变化。
最直接的是收入波动。一些平台迫于内容成本压力,减少了保底稿费,部分新人作品的单话报酬仅数百元。创作周期却没有缩短。以连载作品为例,一话往往包括脚本、分镜、线稿、上色等多个环节,通常需要三到五人团队协作。成本与回报的失衡,让不少年轻团队难以维持稳定运作。
项目数量减少也是创作者感受到的现实挑战。行业出清后,能支撑长期连载的项目量减少。新人要获得曝光机会更难,一旦作品两三话表现不佳,往往难以继续投入。这种高淘汰率让不少创作者感到长期发展缺乏确定性。
上游教育体系的变化,进一步加深了人才断层。近年来,多所高校缩减或调整漫画专业招生规模,有的学校将漫画专业合并至更大类的数字艺术专业。这一变化的背后,是专业就业的不稳定性。部分高校教师在访谈中指出,漫画专业学生的就业流向出现明显转移,更多人选择进入游戏原画、短视频视觉、平面设计等岗位,以获得更可控的职业发展。
与日韩相比,国内漫画 IP的商业化能力偏弱,这也是年轻创作者抗风险能力弱的原因之一。在成熟市场中,主流漫画家往往依靠长期连载、出版销售、衍生合作等形成稳定收益结构;而在国内,读者的内容付费意愿仍有待提升,出版体系和 IP 衍生生态也尚在扩展。新人缺乏稳定成长路径,行业自然难以形成长期积累。
当然,尽管行业面临困境,一些平台正在尝试占道出路。例如,新人孵化机制成为近年来行业积极探索的方向。类似快看漫画的平台提供早期编辑指导、试验连载机会、工业化制作流程培训,帮助新人在低成本环境下完成第一到第三部作品的尝试。还有平台引入大数据分析、内容评级等机制,用数据帮助新人判断题材潜力,降低失败概率。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创作工具的进化正在降低门槛。越来越多创作者开始使用 AI 工具辅助创作,比如分镜辅助、色彩推荐等功能,以减轻创作压力。
不过,无论有多少工具和机制,创作者生态的重建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新人需要时间成长,行业需要长期稳定的市场环境,而平台则需要持续投入。只有三者共同改善,漫画行业才能真正恢复活力。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