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故事该从何说起,答案就藏在它的博物馆里。榆林,历史上是北方各民族与中原王朝必争之地,明长城在这里绵延,并在此建起了“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它因民族战争而起,以民族融合而终,见证了中国长城的发生和发展,是中国浩瀚长城的缩影。如果想要了解长城最深刻的含义,榆林镇北台长城博物馆将会是最合适的目的地。
长城的修建开始于东周,兴盛于秦朝,成熟于明代。中国长城体系在明代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升级,进入完全成熟的阶段,成为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体系最丰富的文化遗存。明长城是所有长城里建制最完备、保存最完好的长城遗址,它东起辽宁丹东虎山,西至嘉峪关,全长8851.8公里,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之中,承担起了守护祖国边关的重任。
坐落于镇北台内部的镇北台长城博物馆是一座以长城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内藏品以文物、图片、文字为主,展示了中国长城、陕西长城,尤其是榆林长城的壮美雄姿,表现了它在历史上尤其是明代后期明蒙关系中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历史的光阴透过层层云雾洒在了今天的土地上,一件件文物透过玻璃护罩与世人深切对视。时间长河的对岸究竟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好像无法回答,答案又好像显而易见。我隔着围栏站在文物面前,此地人影绰约,此刻光影流转,我仿佛看到了百年前的金戈铁马、战火连天,看到了往来通商、河清海晏。
为了完整深刻地展现长城发展的前世今生与历史作用,博物馆二楼设立了四个单元,从四个方面展现了长城的发生、发展与历史风华。脚步挪移之间,文物不断变换,一段段历史故事就此展开长画卷。
第一单元陈列着延绥镇全边图,展示了九边重镇之一延绥镇完备的防御体系。另外,这里还展出了一些以长城为主题的邮票。邮票在中国人的文脉当中总是有着一种无法磨灭的情谊,在历史的发展当中,它逐渐成了一种文化意象,是我国传承长城文化、弘扬长城精神的一种重要形式,这里展示的邮票是榆林邮协主席、榆林学院教授曹锦文老先生捐赠的,主题是《万里长城》(明),包含了邮票、小型张、邮资封、明信片在内的长城图案邮品将近两百枚,其中刻印有镇北台图案这一枚,发行于1997--1999年,共17枚,一枚枚邮票在这方寸之间展现了长城的波澜壮阔,从不同视角记录着长城的美丽和多姿。
第二单元陈列着出土自横山怀远堡一带的五行城砖、长城戍守兵器、石碑等,主要展示了明时长城防守军队的布局和指挥。明当局为了便于管理将境内长城防守线分为36个段落,每个段落建一座军事营堡,主要功能是用来屯集兵马,管理军控地带,指挥战事。由此可见,长城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墙体,它是由城墙、关隘、烽燧等组成的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延绥镇的防御工事在当时堪称完备,防御体系坚固完善,运作机制也十分灵活,这是榆林军民的血汗与智慧凝成的钢铁长城。
第三单元展现了长城在民族关系中起到的连接作用。虽然历朝历代统治者建造长城最初的目的都是为防御北方民族入侵中原而建,但从实际起到的作用而言,长城始终没有成为阻隔、分裂的墙体,其深刻内涵更在于连接,包容。下隔耕牧地,上连南北天,榆林地处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带,从古至今历经千年变迁,长城促进了榆林地区经济贸易的发展,当时的互市贸易十分活跃,此地也早已成为了包容边塞文明和古代文明的古城,成为铸就和平,实现民族和谐的缩影。
第四单元名则展示了长城的损害与保护。如今,长城虽然已经不具备了最初的军事防御功能,但仍然是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一颗极为璀璨的明珠,更代表着中华民族的脊梁。千百年来,风沙侵蚀,战火硝烟,长城无时无刻不在受伤害,明长城遗址总量已不超过5000华里,其他朝代的古长城问题更为严重,世界古遗址基金会已把中国古长城列为全世界100个最濒危的遗址之一。不过好在我国保护长城的事业也在不断继续,一代又一代的守城人为了保护长城正在不懈努力。
博物馆中的每一件文物都是时代不朽的见证者,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深沉的亲历者,他们站在时间的长河当中,看人来人往、兴衰成败,看着人类文明逐步走到今天。从历史中走来,到现实中去,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在世人的面前活起来,为文化传承写下生动的注脚。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82 3641 3660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