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庆议和”
嘉靖四十五年(1567年),世宗死,穆宗继位,改元隆庆。此时奸臣严嵩已被弹劾下台,高拱、张居正先后入阁担任首辅,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清除嘉靖时的腐败政治和积弊,也开始反思前朝拒绝与北方蒙古俺答部通好的政策。
隆庆四年(1570年)九月十三日,俺答的孙子把汉那吉来到平鲁的败胡堡乞降。以俺答之孙把汉那吉降明为契机,在高拱和张居正的积极支持下,诏封巴噶奈济为指挥使,并给予优厚待遇,妥为安置。俺答刚开始想武力从明朝夺回其孙子,但军事上无法取胜,同时,经济上又迫切需要同明朝互市,被迫“使来请命”,乞封议和。高拱和张居正主张允许封贡,同时加强军备,以防不测。
隆庆五年(1571年),明穆宗下诏,封俺答为“顺义王”,封俺答之弟昆都力哈和长子黄台吉为都督同知,其余子侄和部下63人分别为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等官,俺答每年向朝廷贡马一次,每次不超500匹,贡使人数不超150人,由朝廷给予马价,另加赏赐;在大同、宣府、山西三镇的长城附近开设互市市场,开放十一处边境贸易口岸,使蒙古人能通过贸易获得生存所必需的盐和茶等资源。其后的钟金哈敦三娘子继承和平的政策,明蒙之间边境安宁和平,互通有无。
“隆庆议和”顺应历史潮流,符合蒙汉各族人民愿望,使草原和中原保持了60多年无战事的和平。长城内外“三陲晏然,一尘不扰, 边氓释戈而荷锄,关城息烽而安枕”。“隆庆议和”实际上使得草原和中原实现了“和平统一”,成为中华民族史上的千古佳话。
和平互市
公元1571年5月21日,昔日的沙场得胜堡(今大同北)彩台高筑,在鼓乐声中,明朝大臣宣读隆庆帝“视华夷为一家,恒欲其并生于宇内”的圣旨,阿拉坦汗奉上贡市表文,对天起誓:“新生孩子长成大汉,马驹长成骏马,永不犯中国。”随后,明廷敕阿拉坦汗等蒙古六十多人不同官职,阿拉坦汗被封为顺义王。当场公布了双方签订的信守和平、禁止攻掠和开关互市的十三条款。没多久,长城沿线西至延宁、东至宣大,开放了互贸市场。
位于陕西榆林镇北台东侧,与镇北台构成完整的长城建筑体系的款贡城,在民族交流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蒙古部落首领和使者入城朝贡的必经之路,也是长城线上唯一一座接待来使、举行会盟的地方。款贡城北墙上的两道城门是北方民族代表入关的唯一通道,所以在设计建造时结构严谨,布局工巧,整体建筑宏伟壮观,是当时整个长城线上最宏大的建筑群,彰显了明王朝至高无上的皇权和泱泱大国的赫赫威严。
“隆庆议和”之后,蒙古部落与明朝的政治、军事关系逐渐缓和,他们经常派遣使者携带牲畜及其他特产来大明都城为皇帝献礼,称为“进贡”。对此明朝会以较高的价格折算成一定数量的布帛绸缎、衣服、医药、各类生活用具等让使者带回,同时送给一些银两,称为“回赐”。所以实际上款贡城是明朝廷为安抚牧马南侵的蒙古部落而修建的官驿,主要供当时的蒙汉官员之间进行商洽、会晤、谈判、贸易、受贡、赏赐等活动,也被称作“官市”。
另外,镇北台西南方向800米处有一座与镇北台相对应的民市——红山市,俗称买卖城。易马城始建于嘉靖四十三年(1525年),是在明嘉靖初年鞑靼首领与明朝议和后开放的十一个贸易市场之一。易马城每年正月十五以后择日开市,隔日开市,蒙古牧民牛、羊、骆驼、马和各色皮毛到易马城,与长城以南的汉族商人携带的各种布匹、绸缎、盐茶、烟酒交换自己所需的物品,当时这里牛羊成群,驼叫马鸣,一派繁荣景象,款贡城是官市,红山市是民市,它们都是蒙汉团结友好历史的见证。
明朝隆庆,万庆年间的互市贸易十分繁荣兴旺,互市贸易的发展使蒙汉两族的商业往来发展到了一个全新阶段,从仅有“朝贡贸易”拓展到更为广泛的民间贸易,从以奢侈品为主体的贸易发展到以生活必需品为主体的贸易,从而促进了蒙汉两族社会经济的全面大发展,正如当时宣大总督王崇古所言:“许以贸易,以有易无,则和好可久,而华夷兼利。”互市贸易发展以后,民族团结取代了民族战争,出现了安定的政治局面。隆庆五年后,蒙汉两族人民“交易不绝”“东自海冶,西尽甘州,延袤五千里,无烽火警”。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82 3641 3660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