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领域研究生内心独白:农业的未来,终将属于年轻人!
(2024年8月19日电)
“这么热的天,你们受不住的。”
“你们这么搞是不对的!”
(图为李一平同学田间布置试验)
湖北省武穴市大金镇周梓村,早稻收获的季节来临,几个学生如期抵达试验田。今年的早稻在7月29日完成收获,在一些做工叔叔阿姨的帮助下,田块顺利完成深翻、旋耕、平地、晚稻移栽等工作,然而,这群在周梓村“种地的学生”却遭到了“当地专业人士”的质疑。
“孩子,你这可是石灰啊,哪有田里撒这个的?”
“把田搞成这么多小块有什么用?”
“你这么搞太费时间,种水稻哪有这么麻烦。”
一群二十来岁的年轻人遭到搞了一辈子农业前辈的质疑,他们向叔叔阿姨解释田间试验“麻烦“的原因,但语言上的障碍,思想上的鸿沟,这场交流无疑没有得到认可与理解……他们的心情亦如满身泥泞般难受。
晚稻移栽后,湖北省迎来高温,周梓村的最高温度渐渐升高至40℃,为了在相对凉爽的时间段进行试验,驻扎在基地的学生们天不亮就起床,在田间迎接第一缕阳光,田间测样、取样等工作并没有因为高温而改变。
(图为宋春彦同学田间测样)
烈日炎炎,周梓村工人做工时间也有了调整,早上5:00做工提前至4:30,午休时间延长,下班时间从18:00延迟至19:00,面对早起,几个农学生带工人进行试验田工作时却从未迟到,这份坚持与吃苦耐劳的品性也渐渐迎来了尊重,做工叔叔阿姨也从开始的不解与质疑,转变为佩服与关心。
“早上吃了吗?阿姨这有个馍,来这么早,不吃饭是不行的!”一位年过六十岁的阿姨经常帮助试验田做工,看见和她孙子孙女相仿年龄的孩子饿着肚子干活总会说上几句,来自黑龙江的小宋同学接过馍道谢。
“我特别喜欢吃馒头,那天早上确实是累极了,八点多的时候天开始热了,我就在田边席地而坐,吃了阿姨给的大馒头,馒头又软又甜。”小宋同学如是说,“刚来的时候,由于语言不通,很长时间里和叔叔阿姨交流很困难,加上他们不理解我们在田里做什么,所以交流不是很多,但我们知道,证明自己、赢得尊重的方式就是要靠实际行动,要做出点东西来,让农民们看到我们的努力不是徒劳的!”
(图为66岁的阿姨做工)
长期驻扎在村的农学研究生很多,各个基地普遍得到一个结论:农村里做工的主力都是老人!大多介于50岁至70岁之间,甚至有年近80岁者仍在做工。采访一位66岁的阿姨,询问每天做工身体是否能招架住,阿姨表示:“女儿、儿子都在外面,他们都不让我干,我想着身体还行,就趁他们没回来去干活,他们要回来我就不干了,现在这干农活的人太少了啊。”
对此,许多农学生表示:也许现在农业的就业前景比不上那些热门高薪专业,但未来,农业一定是年轻一代的,所有吃的苦均会得到回报,劳动力大大减少的时代,技术型人才不可或缺,农业需要敢于奉献的年轻人,积极投身,不畏辛苦,奋斗终身。(宋春彦、李一平)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