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师范大学“赓续红色基因,建设未来乡村”团队鸭兰村调研
为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探寻红色文化与未来乡村共荣发展路径,近日,杭州师范大学“赓续红色基因,建设未来乡村”调研团队奔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鸭兰村,开展实地调研活动。此次调研以“红色文化资源与未来乡村共荣的路径研究”为主题,旨在通过实地调查、访谈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鸭兰村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现状,以及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为杭黔两地未来乡村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寻访红色足迹,感悟初心使命
鸭兰村,素有“大运河红旅第一村”的美誉,其红色历史可追溯至1927年。彼时,中共鸭兰村支部正式成立,这不仅是余杭区首个农村党支部,更是点燃了当地革命的星星之火。团队成员们踏入鸭兰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崇贤街道红色慈善基地”标识,古朴而庄重。鸭兰村党支部旧址就坐落于此,这座历经岁月洗礼的建筑,静静伫立在村庄一隅,犹如一位沉默的历史见证者。旧址屋内,陈列着的珍贵历史文物、详实的图文资料,生动且直观地展现了革命先辈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为了理想信念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
近年来,随着红色文化日益受到重视,鸭兰村党支部旧址成为了热门的红色教育打卡地。众多游客、党员干部以及学生群体慕名而来,他们怀着崇敬之心踏入旧址,在讲解员的深情讲述下,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在旧址的展厅内,一面面展板上,记录着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一件件珍贵文物,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记忆。许多参观者在参观后纷纷表示,在这里,他们深刻领悟到了红色精神的内涵,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
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焕发新活力
为了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鸭兰村积极探索红色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村里经过精心规划,推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路线。这条路线巧妙地将党支部旧址、红色慈善基地等核心红色景点串联起来,同时还融入了大运河畔的秀丽风光。团队成员们们沿着路线前行,既能在旧址中缅怀先烈、追溯历史,又能漫步于运河岸边,欣赏到碧水蓝天、绿树成荫的自然景致,感受历史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为了提升游客的体验感,鸭兰村还创新推出了一系列红色主题体验活动。比如,游客可以穿上红军服,沿着先辈们曾经走过的小道前行,亲身体验革命时期的艰辛;还可以参与红色故事演绎活动,扮演革命历史中的角色,更加深入地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此外,鸭兰村充分挖掘本地特色,结合红色文化元素,开发了一系列独具匠心的红色文创产品。印有革命先辈形象的精美书签、带有红色主题图案的农产品包装等文创产品,不仅具有浓厚的纪念意义,还兼具实用性,一经推出便深受游客喜爱,成为了游客们竞相购买的热门纪念品,这也为村民们开辟了一条新的增收渠道。
杭黔携手共进,共绘未来乡村新图景
调研的最后,团队与当地村干部、村民代表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研讨。成员们分享了自己在调研过程中的所见所感,对鸭兰村目前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和乡村振兴取得的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也针对宣传推广力度不足、产业融合深度有待加强等问题提出了建议。大家一致认为,应进一步加强红色文化的宣传,扩大鸭兰村的知名度;深化红色文旅与农业、服务业等产业的融合,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村干部表示,将充分吸纳团队的建议,继续深挖红色文化内涵,推动鸭兰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此次鸭兰村之行,团队成员收获颇丰。红色文化如同一条主线,贯穿于鸭兰村的历史、生活与发展之中,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入研究,为更多像鸭兰村这样的乡村探索红色文化资源与乡村振兴共荣的有效路径,助力乡村实现更加美好的明天。(林可欣、陈盈盈、周芷涵、梁智涵、钱江琴)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