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背景下,中国第一代农民工正进入打工生涯晚期。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从2008年到2023年,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从34岁上升至43.1岁,50岁及以上的大龄农民工比重从11.4%提高至30.6%,规模达9104万人,并有持续扩大趋势。大龄农民工多集中于高强度、低保障的传统劳动行业,随着城市产业发展加速、用工年轻化趋势加深,其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凸显。这一问题解决对我国意义重大。
第一,固根本,缓解大龄务工群体生存焦虑。近年来,国内多地出台建筑行业超龄禁入政策,驱使大龄农民工被动退出工地另谋生计、重返农村。由此催生的返乡潮已呈持续性、规模化趋势——截至2023年,大龄农民工返乡人数突破1000万。保障大龄农民工可持续生计已成为迫在眉睫的民生课题。实际上,该群体所承载的工业化经验与城市资本积累恰是破解乡村振兴人才、资金瓶颈的关键资源。因此,保障大龄农民工可持续生计,不仅关乎2.98亿农民工家庭的民生底线,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激活县域经济内生动能的战略支点。
第二,促共富,绘就共同富裕民生幸福图景。大龄农民工群体的生计困境本质是基本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的不均等不充分,暴露出大龄劳动力退出机制的普遍性短板。放任其在迟暮之年面临生计困境,既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背离,更是对共同富裕目标的消解。
为此我们提出多方面措施保障大龄农民工可持续生计,以期实现现民生保障与乡村发展的深度融合。
第一,建体系,改善大龄农民工就业生态。规范大龄农民工的用工关系。不断推进农民工用工规范化行动,强制要求用工单位与农民工签订有效劳动合同,持续优化农民工薪资支付程序。合理构建大龄农民工有序退出机制,禁止农民工用工年龄“一刀切”限制,并逐步推广农民工梯度弹性退休政策。健全大龄农民工的就业服务。不断完善政府就业信息平台功能,提供更精准、更及时的就业指导和岗位推介,精准对接大龄农民工就业供需。持续推进多层次的零工市场建设,完善招工、就业、培训、维权等一揽子就业服务,多渠道拓宽就业空间。
第二,强保障,筑牢大龄农民工民生底线。促进返乡大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衔接。全力做好返乡医保衔接工作,探索性开设农民工新农合跨省直补绿色通道,并建立建筑业职业病专属医疗报销科目。优化城市大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大龄农民工工伤和失业保障制度,大力扩展工伤失业保险覆盖面、延长覆盖年龄,持续推进农民工同等参保、同等享受待遇。
第三,促共享,托起乡村共同富裕。优化大龄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环境。有序引导大龄农民工返乡创新创业,创建农村创新创业和孵化实训基地,加强创新创业主体培训。持续加大大龄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力度,推进各项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向大龄农民工倾斜。完善大龄农民工返乡技能精准对接体系。深入探索大龄农民工技能辐射机制,将持技能证书的大龄农民工纳入村级基建顾问岗,驻点指导光伏板安装等技术施工。(汪为 简梦涵)
(四川农业大学)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