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沟县全域推进农村沟渠连通工程构建现代化农田水利体系
仲春时节,扶沟县广袤田野间机声隆隆,清淤机械在田间沟渠往来穿梭,村民们忙着清理渠边杂草、铺设生态护坡。这场始于年初的春修水利大会战,正以“打通水系最后一公里”为目标,为全县农田水利网络注入“活血”,一幅 “田成方、渠相连、涝能排、旱能灌” 的现代农业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高位推动:从 “水网蓝图” 到 “施工路线图”
农田沟渠是农业的“毛细血管”,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 在1月5日扶沟县召开的全县春修水利工作部署会上,县长亲自挂帅成立专项工作专班,将农村沟渠连通工程列为年度“一号民生工程”。1月17日,《扶沟县农村沟渠连通实施方案》正式印发,一张覆盖全县 15 个乡镇、186 个行政村的水利施工图精准落地——规划整治 144 条斗农毛沟渠,总长度达492公里,实现“村沟—乡渠 —县河”三级水系无缝对接,彻底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堵点问题。
为确保工程推进有序,专班创新采用“清单化管理 + 属地化施工”模式:各乡镇对照“沟渠治理责任清单”,明确每条沟渠的清淤深度、护坡标准、完成时限;县级层面建立 “周调度、月通报”机制。
曾经 “下雨就涝、干旱就慌” 包屯乡的刘秀村,如今通过整治5条总长23公里的田间沟渠,实现了“30分钟灌溉圈” 全覆盖,村民们看着清澈的渠水流入稻田,纷纷点赞:“政府把钱花在刀刃上,我们种田更有底气了!”
多元赋能:构建 “财政 + 市场 + 群众” 投入新机制
资金保障是工程落地的关键。扶沟县打破传统 “等靠要” 思维,构建起“政策争资、财政投基、市场融资、群众参与”的多元投入体系,县级财政单列1600万元设立“沟渠连通专项资金”,创新 “以奖代补” 机制,将沟渠治理成效纳入乡镇高质量发展考核。
长效管护: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共治”
“三分建,七分管。” 针对以往沟渠 “重建轻管” 问题,扶沟县建立 “建管养” 一体化机制:县级财政每年列支100万元设立“沟渠管护专项资金”,推行“门前沟渠三包” 责任制,明确村民对房前屋后沟渠的清理、畅通、监督义务;各村组建由党员、乡贤、村民代表组成的 “护渠志愿队”,定期开展巡查保洁;创新“智慧管护”模式,在主要沟渠安装水质监测传感器、流量监测仪,数据实时接入县智慧水利平台,实现问题“早发现、早处置”。
群众的参与度是最好的 “试金石”。今年 2 月以来,全县供电部门受理的沟渠灌溉电表申请量较去年同期增长 60%,折射出群众对水利设施的信任度提升。在韭园镇、城郊乡,村民自发制定《沟渠管护责任清单》,将“不向渠内扔垃圾”“及时报告漏水点” 等纳入村民积分考核。“现在沟渠通了,水畅了,我们自己更要守护好这份‘民生红利’。” 村支书的话道出了群众的共同心声。
展望:当 “毛细血管” 连通 “振兴动脉”
随着春修水利工程接近尾声,全县农田沟渠正实现从 “功能性修复”到“生态化提升”的跨越:新整治的沟渠不仅解决了灌溉排水问题,更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建设亲水平台,成为乡村景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一步,扶沟县将把沟渠管护纳入河长制体系,构建县、乡、村三级河长 “责任田”,推动沟渠治理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特色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每条沟渠都是连接乡村振兴的‘动脉’。” 县水利局长表示,通过此次工程,全县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将从 0.62 提升至 0.65,直接惠及 20万农民,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奠定坚实基础。当清澈的渠水浸润每一寸土地,一幅 “水清岸绿、粮丰民富” 的乡村振兴图景,正沿着纵横交错的沟渠网络,向希望的田野延伸。( 白志远 )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