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对留守女童的关爱和保护,让她们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和温暖,2025年4月27日上午,阜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护茧成蝶团队在阜阳市颍东区口孜镇华祠小学开展了一场性教育知识宣传和保护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让性教育“听得懂、学得会”
面对9-10岁女童,团队摒弃传统说教,采用生动有趣的形式传递性安全知识:
1、互动故事+角色扮演
以“认识身体界限”为主题,通过情景剧演绎“拒绝不舒服的接触”,引导孩子们辨别危险信号并学会呼救。
2、绘本+动画
结合《青春期的小秘密》等图文材料,用插画展示隐私部位的保护方法,辅以动画短片《勇敢说不》,帮助低龄学生直观理解自我保护的重要性。
课程结束后,一名参与活动的小朋友说:“我现在知道,如果有人让我脱衣服,我要立刻告诉老师和爸爸妈妈!”,另一名小朋友自豪地说之前在另一所学校也开展过类似的课程。
二、赋能教师:构建校园防性侵“第一道防线”
团队深知,教师是校园性教育的关键推动者。为此,我们与临泉多所小学的教师展开深度合作。
1、专题培训:从知识到方法
围绕“如何科学开展性教育”“识别潜在风险信号”等主题,为教师提供案例分析与教学工具包,例如青春期心理波动应对策略、敏感话题沟通技巧。
2、课程共建:本土化教案开发
结合当地文化背景,协助学校设计符合低年级认知的性教育课程框架,将防性侵内容融入班会、心理健康课,并推荐《青春期的秘密》等适龄教材。
3、心理支持网络搭建
推动学校设立“悄悄话信箱”和心理咨询室,为遭遇困惑或潜在风险的学生提供匿名求助渠道。一位参与培训的教师反馈:“以前总觉得难以启齿,现在有了系统的支持,教学更有底气了。”
三、模式落地:从试点到长效机制的探索
团队与学校共同推行的“起承转合”模型已初见成效:
1、家校联合驱动
“学生课程+教师能力提升+家长沟通会”,形成家校协同机制。例如,通过家长讲座普及“如何与孩子谈性”,并发放《家庭性教育指南》手册。
2、校园文化浸润
策划“我的身体我做主”主题绘画展,将优秀作品制成校园走廊海报;利用广播站播放防性侵儿歌,营造常态化教育氛围。
3、数据化追踪评估
建立学生安全意识档案,通过匿名问卷动态监测教育效果。试点学校数据显示,90%的学生能准确说出至少3种自我保护方法,教师性教育授课信心指数提升75%。
守护成长,我们步履不停
“哑痛新声 护茧成蝶”团队的颍东之行,是性教育火种的一次播撒,更是乡村教育生态的微小革新。我们相信,当知识的光照进角落,当教师与家长共同成为守护者,每一只“幼蝶”都能在破茧时绽放光彩。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