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西南财经大学“青苗裕农实践队”在乐山市五通桥区为期五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圆满收官。这支由经济学院学子组成的队伍,深入金粟镇双漩村、冠英镇稻姜现代农业园区、金山镇杏林村,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问卷调研,解码三个特色村庄在破解发展瓶颈、激活内生动力、探索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的生动实践,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
三棱镜折射多元路径:特色村庄的破局之道
实践队发现,三个村庄如同三棱镜,折射出破解乡村发展难题的多元光谱:
双漩村:桥通要素活,融合焕新生。曾经受困于江心岛地理阻隔的双漩村,借力2019年通车的双漩坝大桥,打通了人流、技术流、资金流的城乡循环通道。村内5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采用“粮蔬轮作”“立体套作”,耕种机械化率达100%,水肥一体化智能大棚显著提升效率。更引入“川娃子”公司打造泡菜加工产业链,建成冷链仓储物流中心,实现“田间-餐桌”融合。休闲农业蓬勃兴起,330余个四季采摘大棚、特色民宿与“留灯书屋”“梦创田园”等公共服务空间,共同构筑“农业+文旅+加工”融合模式,2024年吸引游客超1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5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0万元。
稻姜园区:科技破天时,服务联小农。冠英镇稻姜园区以“姜-稻-菜”三季轮作闻名,亩产值超3万元。智能化是核心驱动力:智能大棚搭载地暖系统实现反季节生姜生产,冬日鲜姜售价高达60元/公斤,亩利润达10万元;传感器精准控肥减药15%;脱毒姜苗结合稻田间作降低病害70%。园区构建“平台+合作社+农户”三级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机作业队年服务万亩土地,十大功能覆盖技术指导至金融担保。加工出海与农旅融合延伸价值链,泡菜厂消化次级姜、电商鲜姜48小时达北上广、姜汁酱油出口东南亚,稻田旅游实现亩增收。
杏林村:能人带乡邻,技术扎沃土。杏林村千亩李园是川南特色农业现代化样板。技术适配是关键:智能滴灌系统精准调控水肥,Y型密植技术(主枝斜展45°)优化采光与采摘效率,“防雨棚+反光膜+补钙滴灌液”组合拳有效防治裂果。村党支部牵头,依托“家庭能人实训基地”培育本地技术骨干(“四能”人才),带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化生产。电商拓宽销路,更以李花为媒发展农旅,举办赏花节等活动,推动“金果子”结出“共富果”。
核心密码:激活乡土内生力量
经过深入研讨,实践队提炼出三村共通的振兴核心逻辑:
1. 科技赋能,扎根乡土:非替代传统,而是共生增效。无论是双漩的智能大棚与水肥一体化、稻姜的反季生产与精准农业,还是杏林的滴灌与密植技术,科技均立足本地实际解决问题,提升土地效能与农产品价值。
2. 产业融合,延伸增值:突破单一生产,向加工、流通、休闲旅游延伸。冷链加工、泡菜产业链、姜制品出口、稻田旅游、李花经济、电商平台等,有效破解“价值陷阱”,实现“农田-车间-市场”或“田间-餐桌”的全链增值。
3. 农民主体,收益共享:现代化成功的关键在于农民成为实践者和受益者。社会化服务体系(稻姜)、能人带动与实训(杏林)、家门口就业与技能提升(双漩书屋、非遗工坊),确保技术可操作、产业可持续、收益可共享。
4. 人文浸润,夯实根基:留灯书屋解决看护之忧,梦创田园提供休憩之乐(双漩);常态化文化活动与非遗传承(双漩);公共服务提升归属感,是凝聚人心、激发内生动力的软性基础。
田野答卷启迪青春担当
这段充满泥土芬芳与思考深度的旅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非一日之功,亦非千村一面。双漩村的要素流动与三产融合、稻姜园区的科技破局与服务联动、杏林村的技术扎根与能人反哺,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鲜活的地方样本。
这份来自田野的答卷,不仅写入了实践队的调研报告,更刻印在每一位队员心中。它激励着青年学子成为未来乡村建设更坚定的观察者、思考者与行动者。实践队将系统梳理调研成果,形成报告与建议反馈当地,并通过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三村经验,用专业所学为绘就新时代乡土中国的壮丽篇章贡献西财智慧。
(西南财经大学青苗裕农实践队 供稿)
责任编辑:kj005
盛夏时节、万物向阳,2025年6月25日,"创新视界 智享未来"MeniconZ Night 临床应用研讨会在重庆珠江豪生酒店举行数据驱动下的个性化防控实践周莉...
近年来,实境互动类综艺凭借松弛感叙事、沉浸式体验和高互动性社交话题,逐渐成为内容市场的稳定热项这档以“无脚本、无人设、无规则”收获诸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