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红承e脉·徽映城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赴安徽歙县许村,拜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许村大刀灯”传承人许东林,深入其创立的“大刀小院”研学基地,通过沉浸式体验非遗制作技艺,探寻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密码。
图1:团队来到“大刀小院”
拜访传承 匠心不改
使命在肩,文化铸魂。团队走进许东林老师一手创办的非遗工作坊“大刀小院”。通过参观“大刀小院”,队员们深入了解了大刀灯蕴含着的“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等农耕文明精神内核,这座融合传统徽派建筑与民间艺术展示于一体的文化空间,既是许东林守艺三十余载的见证,也是新时代非遗传播的实践阵地。
许东林以质朴的话语讲述着大刀灯的渊源:“这是一种祈愿五谷丰登、家国安宁的传统舞灯,为了纪念我们许村的先祖许远而诞生,挥舞时必须配以鼓声和小刀灯,场面宏大,来展现许远率部下奋勇杀敌的模样,也是我们许村人的乡愁所在。”团队成员认真聆听,记录下这段跨越百年的灯火记忆。现场陈列的大刀灯、鱼灯和木制斗鸡造型各异、色彩斑斓,融历史和乡土于一体,尽显古徽州民间艺术的多元包容与生命张力。
图2:许东林在向团队成员讲述大刀灯的渊源
图3:许东林在向团队成员展示木制斗鸡
现场观摩 技艺学习
沉浸体验,感悟匠心。在“大刀小院”内,团队成员有幸观摩许东林老师现场表演大刀灯动作,在后院的教学区,团队成员还协助许师傅制作了小刀灯毛竹骨架,亲身感受传统竹编技艺与民俗智慧的完美融合,近距离学习非遗技艺的制作工序。从选材削竹、勾勒轮廓,到拼接上色、装饰点睛,每一个步骤都凝结着传承者的智慧与心血。
图4:团队成员在和许东林一起制作小刀灯
“这不仅是手艺,更是一种信仰。”许东林如是说。他边讲解边示范,手中的竹子迅速成型,一盏小刀灯的雏形便跃然眼前。团队成员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尝试制作小刀灯灯架,虽手法生疏,却心怀敬畏。许东林手持篾刀示范分竹技艺时强调:“毛竹一根,竖起来从顶部破成七份,这是小刀灯的筋骨,七份的大小差不多,但要注意其中有一份必须大一些,做成‘刀刃’。”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显然低估了这项技艺的难度,第一刀下去就劈歪了竹节。许东林却不急,只是拿起被弄糟的半成品,重新劈一片竹篾示范:“你看,这力道要像给娃娃喂饭,得匀着来。”他满是皱纹的脸上始终带着笑意,仿佛手里歪歪扭扭的作品,也是值得珍视的宝贝。“这一次触碰,让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守艺’。”一位队员感慨道。
灯火育人 青春担当
非遗点亮乡土,青年担当使命。在探访与实践中,团队深刻感受到中华传统技艺的厚重与温度,也更加坚定了将“小我”融入“大我”、用行动守护文化根脉的青春信仰。此次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文化之旅,更是一次精神洗礼。团队将围绕“大刀灯”背后的文化意涵与传承困境开展后续调研与传播工作,借助短视频、图文记录、实践报告等形式,推动非遗在青年群体中的广泛传播与深度认同,助力“文化铸魂”战略走深走实。
薪火相传 共绘愿景
文化自信根植于人民,乡村振兴呼唤青年。在走进许村、走近非遗的过程中,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实践团队用脚步丈量乡土,用镜头记录传承,用行动回应使命。他们不仅是文化的学习者,更是中华文明传承创新的参与者、推动者。下一步,团队将持续探索“非遗+青年”融合模式,用青春力量赋能文化振兴,用实际行动践行“强国有我”的时代誓言。
责任编辑:kj005
当夕阳西下,华灯初上,城市的天际线被霓虹点亮,另一幅不那么美好的图景也在同步上演:写字楼前焦急兜圈的白领,小区门口无处安放爱车的居民,医院、商圈周边&ldquo...
7月7日,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红承e脉·徽映城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赴安徽歙县许村,拜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ldq...
2025年7月,骄阳似火,却无法阻挡安徽理工大学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学院“徽韵文房溯古行”调研团队探寻传统文化的炽热脚步探秘宣纸:古法技...
随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如何设计有新意的活动,聚焦新问题,推广新技术,进而引导市民共同形成真正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生活垃圾治理共同体,是7...
为进一步提升石景山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水平,7月4日,石景山区政府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区城市管理委关于我区当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评情况的通报会议要求,全区上下要...
7月8日,由呈贡区商务和投资促进局和云南服务贸易研究院联手搭建的呈贡区贸易综合服务平台上线暨呈贡区现代贸易企业聚集区正式开园开园仪式上,云南服务贸易研究院相关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