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至14日,磷光同行实践队的5名学生记者沿徐州段大运河溯源而上,以“民族融合·区域共生”为视角,见证千年水脉如何化身民族团结的纽带、区域发展的动脉。从蔺家坝船闸的雄浑闸影到孟家沟港的生态新颜,从苏电社区的非遗工坊到“红石榴”家园的家风长廊,徐州正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载体,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共识在碧波荡漾中愈发清晰。
水脉连心:千年运河里的“民族叙事”
在蔺家坝船闸,回族村支书马志国指着闸室两侧的民族团结标语说:“过去这里是漕粮北运的咽喉,如今是汉、回、满等多民族船工共护的‘黄金水道’。”记者们记录的不仅是船闸的运作数据,更是各族船工用不同方言喊出同一声号子的默契——正如维吾尔族船长艾合买提所言:“运河不认民族,只认团结,船队走得稳,靠的是56个民族拧成一股绳。”荆山桥示范段沿岸,78岁的汉族老人李秀兰与苗族绣娘石妹坐在同一条长椅上,用针线共绣“石榴花开”图样:老人绣的运河古帆象征历史,姑娘绣的银饰纹样寄托新生。针线交织间,一幅“运河载得动乡愁,更载得动共生”的图景徐徐展开。
生态共富:从工业锈带到民族共融绿廊
孟家沟港的蜕变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座曾因煤炭运输喧嚣的港口,如今是苏北首个“多民族生态就业示范区”——蒙古族小伙阿古拉的“运河生态修复队”里有汉族工程师教他无人机巡护技术,藏族姑娘卓玛的“高原有机蔬菜船”靠港口冷链销往长三角。港口负责人、汉族党员周建国说:“生态修复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红利,去年港口带动周边13个民族村人均收入增加2.3万元,这才是真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非遗薪传:一针一线绣出“文化认同”
苏电社区的香包工坊里,非遗传承人王秀英(汉族)与哈萨克族徒弟阿依古丽共同设计“团结香包”:艾草、丁香等12味草药象征12个世居民族,石榴造型寓意“籽籽同心”。当阿依古丽用哈萨克刺绣针法在香包上绣出“同心圆”纹样时,围观的彝族少年阿木忍不住用彝语感叹:“我们的火镰纹也能绣上去吗?”王秀英笑着递上绣绷:“运河是流动的,文化就该像水一样交融。”次日,这场“民族纹样共创”被搬进三角线社区“红石榴”家园的团课,孩子们用彩泥捏出“运河上的民族大团结”微场景,汉族学生捏的龙舟上载着藏族的风马旗,回族孩子给船头添了朵白帽造型的浪花。
家风润疆:从“颜氏家训”到“库尔班大叔”
“红石榴”家园的“家风长廊”上,朱德“三不准”家训旁新增了库尔班·吐鲁木“骑着毛驴上北京”的漫画。社区工作者王姐讲述:“库尔班大叔‘永远跟党走’的家风,和朱德‘不搞特殊化’的家风,本质都是中华民族‘天下为公’的精神基因。”在“新旧24孝”展区,汉族青年张强与藏族媳妇达瓦正在拍摄短视频:张强教岳父用智能手机,达瓦给婆婆编牦牛绒围巾——镜头里,现代孝行跨越了民族与地域的界限。而全国道德模范杜长胜“替子还债”的故事被改编成徐州琴书,由汉族琴师与维吾尔族热瓦普手共同弹唱,唱词中“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诚信观,引来各族观众掌声雷动。
一条河,一个共同体
当学生记者们把“团结香包”挂在蔺家坝船闸的栏杆上,夕阳下的运河水泛起粼粼金光。这条见证了隋唐通济渠繁华、明清漕运盛景的河流,如今正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笔,书写着新的史诗:船闸的机械臂与各族船工的笑脸同框,非遗工坊的飞针走线与港口吊机的钢铁巨臂共鸣,家风长廊的古老智慧在短视频里获得百万点赞……正如回族船工马志国所说:“运河的水,越流越亲;我们的心,越贴越近。”(吴悠)
责任编辑:kj005
小曾(化名)是顺德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今年12岁,从小就是个活泼好动的阳光男孩,平时热爱运动,学习也非常地认真三年防控成效显著,近视几乎零增长2022年1月16...
说到中华传统美食,饺子绝对是绕不开的美味,尤其在北方地区,包括春节在内的很多传统节日都以饺子为主食,使得饺子成为无数中华美食中最耀眼的明星在中国,素有&ldqu...
“在贵州,‘村BA’作为乡村篮球文化的象征,不仅是一项体育赛事,也是贵州人民对篮球热爱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国乡村文化蓬勃发展的...
夜幕初垂,万州街头烟火升腾,2025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万来万专项行动“三峡青年人才夜市”招聘会,在青春浪潮中火热开场本次招聘活动由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