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竹篾扎制的鱼灯遇见三维建模技术,当两百年的非遗舞蹈邂逅数字文创,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正在广州从化上演。2025年7月,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青穗星火实践队深入从化区温泉镇龙桥村草塘社及流溪中学实验小学,以数字化手段为省级非遗从化水族舞开展保护性创新实践,用青春智慧为传统文化传承注入新动能。
图:实践队合影
探寻:百年水族舞的文化记忆
从化水族舞发源于温泉镇龙桥村草塘社,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2022年列入广东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项以鱼虾蟹蚌为表现主体的民间舞蹈,源于当地农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习俗,其核心道具鲤鱼灯、鳌鱼灯、虾灯、蟹灯与龙珠均采用竹篾裱纸(现改为防水布)制成,经72 道工序纯手工打造,内置光源点亮时宛如水族生灵在夜色中游动,承载着岭南农耕文明“鱼游丰年、鳌吐甘霖”的集体记忆。
图:精美的水族舞表演道具
据了解,水族舞过去常被邻村邀请参与祈福活动,如今已成为群众性文娱活动的重要载体,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及各类舞蹈比赛中焕发光彩,具有极高的历史、人文与艺术价值。然而,目前能独立完成全套道具制作的老艺人已寥寥无几,平均年龄偏高,技艺传承面临挑战。
体验:指尖触摸的非遗温度
2025年7月10日,实践队首站来到流溪中学实验小学,在当地黎老师的指导下开启非遗探寻之旅。队员们近距离观察水族舞核心道具,精细的竹篾骨架、栩栩如生的鱼鳞纹路、灵动的机关设计,让大家深刻感受到传统工艺的精妙。“虾灯的触须用细竹丝制成,轻摇便有戏水之态,这种对自然生灵的细腻观察,比任何设计图纸都动人。”调研组队员黄瑶如是感慨。
图:实践队成员体验水族舞演绎
随后的编织体验环节,队员们亲身参与从选材到塑形的制作过程,在反复练习中体会到非遗传承者的匠心坚守。“竹篾的湿度要与当地气候匹配,弧度的拿捏全凭手感,老艺人几十年积累的经验,是数字参数无法替代的。”宣传组队员何思琦在尝试扎制虾灯触须多次失败后,对传统技艺有了更深理解。
图:实践队成员体验水族舞道具制作
手持鱼灯学习舞动时,队员们从生疏到熟练,逐渐领悟“以腰带臂、以臂带灯”的韵律,仿佛化身水中游鱼,真切感受到水族舞所蕴含的人与自然的共情。这场沉浸式体验,为后续的数字化实践奠定了文化理解的基础。
图:实践队成员学习水族舞表演
创生:构筑非遗的数字家园
2025年7月11日,实践队再次来到流溪中学实验小学,开展“非遗数字复刻”专项行动。队员们运用三维扫描技术,对鲤鱼灯、鳌鱼灯等五大核心道具进行全方位数据采集,精准捕捉鱼鳞纹路、色彩层次等细节,随后通过专业软件构建三维模型,添加纹理映射与动态效果,最终生成与实体道具1:1对应的“数字孪生体”。
图:实践队成员对水族舞道具进行三维采集
“数字复刻不是简单的拍照存档,而是通过毫米级精度的扫描与建模,让非遗道具在虚拟空间获得永恒生命。”指导老师何理文介绍,这些数字模型可突破物理空间限制,实现360度展示与沉浸式体验,未来将为道具修复、技艺教学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图:实践队指导老师指导数字复刻
据了解,实践队还计划开发系列数字文创产品,设计融入水族舞元素的动漫IP形象,以“数字+文创”模式推动非遗活化。出发前的动员会上,指导老师们特别强调:“数字化创新必须守住非遗内核,确保文化本真性,避免保护性破坏。”这一理念贯穿实践全程,成为科技赋能传统文化的重要准则。
点亮:青春赋能乡村非遗振兴
此次实践是广东青年大学生参与“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实践队不仅完成了水族舞道具的数字化建档,还整理老艺人口述史,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非遗故事,让更多人了解这项隐藏在水网间的文化瑰宝。
接下来,“青穗星火”实践队将继续深化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让青春力量持续为传统文化传承注入活力,让从化水族舞这颗岭南非遗明珠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彩。(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钟启星)
责任编辑:kj005
当竹篾扎制的鱼灯遇见三维建模技术,当两百年的非遗舞蹈邂逅数字文创,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正在广州从化上演图:实践队合影探寻:百年水族舞的文化记忆从化水族舞发源于温...
进入2025年,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依旧摆在我们面前:日本人已连续数十年稳居全球长寿榜首长久以来,人们将此归因于饮食习惯抗衰抗老选择·四大进阶层级第...
大健康产业正处于结构重构期在这一背景下,冬虫夏草作为长期拥有消费认知与稳健价值体系高溢价能力的品类,正走出高原资源依赖路径,进入生态可控、供应标准化的新阶段技术...
随着美本申请竞争白热化,AP课程实力与顶尖名校录取率成为北京国际家庭择校的核心关注点本文给给择校家庭介绍5所AP课程头部学校,揭秘“藤校offer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