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持续凸显,国家强调“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遗产活化与旅游业创新发展。在众多文旅IP依托短视频快速破圈却面临“流量爆炸、钱包冷清”困境的背景下,凤凰古城作为知名古城IP,通过打造多项特色IP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文旅长红的典型案例。7月3日至8日,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凤鸣湖湘,文焕新章”社会实践调研团赴凤凰县开展专题调研,系统考察当地文旅IP打造现状,实地探访特色文旅项目,并与商户居民、政府部门及文化机构展开深度对话。
政企共话:守正创新中的未来蓝图擘画
“凤凰县文旅广电局规信股主任胡宇总结:“文化根植于百姓生活,是地域文化的土壤。”他回顾文旅IP打造历程,指出凤凰县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区参与”模式,推动优质项目落地与IP全国化传播,实现县域经济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并强调:“科技赋能是关键,如观光磁浮项目,车厢内饰融入苗绣纹样,沿线全息投影讲述湘西故事,成为文化体验新空间。”
凤凰古城文化旅游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田波经理透露,IP打造历经迭代:“2021年升级‘沱江泛舟’催生‘湘见沱江’爆款,未来将开发亲子游、银发游等多元IP,覆盖全年龄段需求。”
凤凰县非遗中心张敏干部强调传承与创新平衡:“保护非遗传承人是根本,同时降低体验门槛——如将苗族花带设计为手机链,让非遗融入日常生活。”
与凤凰县文旅广电局、凤凰古城文化旅游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凤凰县非遗中心相关负责人座谈 邵罗灏供图
烟火人间:商户视角下的发展温度感知
调研团走访的30余家商户居民普遍对文旅IP建设给予积极评价。“因为凤凰宣传苗族文化,来体验苗服旅拍的人越来越多,店里生意更好了。”服装旅拍店工作人员、当地苗族姑娘龙慧(化名)坦言,“但我们也主动调整服务——传统苗服首饰太重,游客戴着不舒服,我们就改良成轻便款,既保留文化真实感,又提升体验感。”
更让调研团意外的是,商户普遍认为古城与周边苗寨形成差异化发展。“古城适度汉化以提升接待能力,苗寨则依托政府开通的旅游专线保持原生态,专线每天发车,游客能深度体验苗家生活。”而这种互补模式直接推动就业结构优化——扎染店老板杨姐(化名)和便利店店主陈姐(化名)均因文旅热潮返乡创业,“以前在外打工,现在家门口做生意,既能赚钱又能陪孩子读书,心里踏实。”
访谈服装旅拍店老板 张樊奕宁供图
沱江水韵:非遗纹样中的文化基因解码
作为凤凰古城最核心的IP,"边城"依托沈从文故居构建出"象牙塔"般的世外桃源。穿城而过的沱江、错落有致的街巷与吊脚楼群,共同勾勒出恬淡的湘西画卷。其中,"湘见沱江"主题游船成为现象级爆款项目,通过两岸灯光秀投影湘西百年故事,吸引中外游客纷纷点赞。苗绣摊位前,阿婆展开绣片,指着纹样中的山川湖海意象介绍,“苗族儿女的针脚里,每一针都是故事。”200米外的蜡染传习所内,师傅正指导研学团队体验非遗技艺。"这几年研学体验需求激增,其他地方都没有蜡染的,这是我们的特色。"她笑着说。编彩辫的阿婆一边手里忙活着,一边向调研团解读文化寓意:“苗家女儿出嫁时,兄弟姐妹都要来给姑娘编彩辫,是情谊也是祝福,现在游客体验彩辫,等于把我们的婚俗文化带回家了。”
阿婆讲述苗绣寓意 张恩慈供图
结语:
此次调研通过实地考察、商户访谈与政企对话,系统揭示凤凰古城文旅IP长红的核心密码:深度挖掘百姓生活中的文化基因,通过非遗活化、科技赋能、差异化发展等策略,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良性互动。正如调研团指导老师李海奇老师和周斌老师所言,“凤凰的实践证明,文旅融合不是简单叠加,而是让文化‘可触摸、可体验、可带走’,这才是长红的根本。”调研团成员表示,他们将秉持"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校训精神,持续开展实地调研,为文旅融合发展贡献青年智慧,用实际行动践行"把青春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承诺。
沱江水韵:在非遗纹样里触摸文化脉搏
调研收官合照 张恩慈、邵罗灏、彭家骐供图
文字:王依茹 张恩慈
图片:张恩慈 邵罗灏 王依茹 张樊奕宁 彭家骐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