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宝石矿物资源学院“金石筑梦”振兴团到泗洲镇德兴铜矿附近开展实践活动。团队通过走访铜矿工人、调研矿区居民生活、登顶露天采矿观景平台,深挖工业遗产价值,探索“矿山文化+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新模式,为泗洲镇产业转型升级注入青春智慧。
矿工记忆 从铜都记忆中汲取振兴力量
“当年先辈们用钢钎凿岩、人工爆破,硬生生在这座山上挖出了‘中国铜都’的根基!”在铜矿广场活动的矿工向队员们讲述上世纪60年代德兴铜矿建设的奋斗史。实践团围坐一圈,聆听矿工人们回忆“吃住在矿洞、奋斗为国家”的峥嵘岁月,记录下“艰苦奋斗、科技兴矿”的精神密码。
团队通过对十余名矿工进行深度口述史记录,梳理出德兴铜矿从1958年建矿至今的“三个时代印记”:计划经济时期的“万人大会战”精神、改革开放后的“科技兴矿”突破、新时代的“绿色转型”探索。
露天矿坑的“生态逆袭”启示录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团登上露天采矿观景平台。极目远眺,直径1300米、深440米的矿坑如“大地年轮”般层叠延伸,巨型电动轮卡车在矿道上有序穿梭。“这是亚洲第一大露天铜矿,如今,边开采边复绿工作持续推进,矿坑周围已完成马尾松等苗木的种植,绿色正逐渐覆盖矿区。”
队员们用无人机航拍矿坑生态修复区,对比1980年与2025年的卫星图像,直观呈现“矿坑变绿洲”的蜕变。“复绿后的山体可以发展林下经济”实践队员说道。
观景台远眺 黄黑色矿坑与蓝色光海的交响
登上观景平台,震撼景象尽收眼底:300米深的露天矿坑如大地年轮般层层展开,而周边坡地上2万多块光伏板正将阳光转化为清洁电能。工作人员介绍:"当地利用矿区闲置土地建设光伏电站,年发电量可满足3万户家庭用电,还为集体带来稳定收益。"
此次实践活动,“金石筑梦”振兴团以“工业反哺农业、遗产赋能乡村”为切入点,将地质专业优势与矿区发展需求深度结合。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