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材料产业进入高速增长通道,产业集群呈“三核多极”
根据《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24 年版)》,新材料产业主要包含以下三大类别:
● 先进基础材料:包括高端金属材料、先进石化材料等传统材料升级品类,是支撑制造业转型的基础;
● 关键战略材料:如高性能碳纤维、高温合金等,直接关系国家重大工程和战略安全;
● 前沿新材料:涵盖超导材料、智能响应材料等处于技术探索期的颠覆性材料体系。
有赖于国家战略需求、下游市场拉动以及技术创新突破,我国新材料产业从产业规模与增长动能上看,均已进入高速增长通道,总产值从2016 年的2.3 万亿元跃升至2024 年的8.2 万亿元,年均增速超12%,连续14 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细分领域表现突出:
● 稀土功能材料:产能占全球70% 以上,包头稀土高新区年产值突破500 亿元;
● 先进储能材料:受益新能源车爆发,锂电材料市场规模超1.5 万亿元,5 月锂电产业链新增投资400 亿元(固态电池占70 亿元);
● 超硬材料:金刚石产能全球占比95%,支撑6G 通信器件突破。
从产业链构成上看,新材料产业链上游包括钢铁、有色金属、化工材料、建材、纺织材料等,中游新材料主要分为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三大类,下游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航天航空、石油化工、医疗器械、节能环保、建筑等行业。
中国新材料产业链全景图(整理自中商情报网)
目前,产业已形成 “三核多极”产业集群网络,区域分工明确且协同深化:
● 长三角聚焦“研发-制造-应用”一体化;
● 珠三角依托大亚湾石化原料,延伸高端电子化学品产业链;
● 中西部依托资源禀赋(如包头稀土、宜春锂矿)打造“矿山-材料-终端”闭环。
新材料产业的“三核多极”
二、新材料行业薪酬,规模职级双重分化显著
整体上看,新材料产业薪酬水平呈现规模与职级的双重分化:
● 总监/ 专家级:万人以上企业年总现金收入达111.7 万元,是100-500 人企业(57.2 万元)的1.95 倍;
● 助理级:万人以上企业收入(14.8 万元)比100-500 人企业(10.8 万元)高37%;
● 企业规模每扩大一级,薪酬增幅约10%-20%;
● 万人企业:总监收入是助理的8.4 倍(111.7 万 vs 14.8 万);
● 小微企(100-500 人):总监收入是助理的5.3 倍(57.2 万 vs 10.8 万)。
薪酬结构特征表现为:
● 总监级梯度:万人企业固浮比70.9%(79.2 万/111.7 万),100-500 人企业(70.1%)说明企业对高管绩效的强绑定;
● 中层跃迁临界点:经理至主管级固浮比落差达4 个百分点(76.9% → 80.9%),反映企业对管理岗的考核强度显著提升;
● 基层稳定性特征:助理级固浮比稳定在85%-90% 区间,万人企业(89.8%)与小微企业(89.5%)差异不足0.3个百分点。
新材料产业不同职级薪酬结构-年固定薪酬(数据来源于薪智薪酬大数据平台)
新材料产业不同职级薪酬结构-总现金收入(数据来源于薪智薪酬大数据平台)
三、新材料行业应届生起薪迎普涨,重点院校显著高于普通院校
1. 新材料产业城市薪酬趋势,薪资涨幅分化显著
1)城市招聘量趋势
2023-2024 年,产业整体招聘规模呈现先增后减、结构优化取代总量扩张的特征,2023 年达峰、2024 年收缩。
● 2023 年普遍高增长:上海招聘量同比增长44%,武汉同比增长89%,反映产业扩张期人才需求激增。
● 2024 年显著回调:一线城市中,深圳招聘量腰斩,上海同比减少47%;新一线城市同样如此,杭州同比减少64%,天津同比减少68%。
新材料企业近三年城市招聘量变化(数据来源于薪智薪酬大数据平台)
2)城市招聘薪酬趋势分析
2024年薪资涨幅分化显著
行业2024年城市薪资涨幅情况(数据来源于薪智薪酬大数据平台)
高薪岗位集中特征显著
● 前沿材料研发:光刻胶、高温合金工程师
● 复合型技术销售:新材料BD 总监
● 交叉学科人才:AI 材料计算、生物制造专家
行业2024年城市招聘月薪变化(数据来源于薪智薪酬大数据平台)
2. 新材料产业应届生起薪迎来普涨,重点院校本科、硕士显著高于普通院校
整体趋势上看,相较于2023 年的相对平稳,2024 年应届生起薪迎来普涨。大专生涨幅超过10%,本科生(不区分院校)虽有小幅回调,但重点院校本科生仍保持增长态势。
● 学历决定起薪基准线:2024 年数据显示,大专毕业生平均起薪为 8,823 元,本科毕业生跃升至 10,946 元,而硕士毕业生则达到 15,035 元。
● 院校层级效应显著:2024 年,重点院校本科毕业生起薪(12,417 元)显著高于普通院校(9,100 元),差距达3,317元。硕士层面,重点院校(16,835 元)与普通院校(13,341 元)的差距也达到3,494 元。2024 年:强劲反弹。
行业近三年不同学历应届生起薪水平(数据来源于薪智薪酬大数据平台)
从城市分布上看,整体表现为一线引领、新一线崛起的特征。
第一梯队(高基数高增长 - 技术前沿与成本高地)
● 上海: 在硕士(14,110 元)、本科(12,059 元)和大专(9,064 元,所有城市最高)三个层次的起薪均位列前三。其全面领先地位体现了顶尖人才集聚效应和极高的综合成本。
● 深圳: 硕士起薪14,357 元(最高),本科(11,682 元)和大专(8,528 元)也稳居前三。作为创新引擎,其对高端人才(尤其硕士)的吸引力最强。
● 北京: 重点院校本科(13,588 元,最高)和硕士(15,474 元)起薪竞争力突出,但大专生起薪(7,500 元)相对其高生活成本显得竞争力稍弱,更聚焦吸引高学历顶尖人才。
第二梯队(新一线中坚 - 产业转移与人才争夺)
● 广州: 硕士起薪14, 291 元(第四),显著高于其本科起薪(11,445 元),显示出对高端人才的渴求。重点院校硕士16,363 元尤为亮眼。
● 杭州/ 成都: 二者在多个层级表现接近。杭州本科(尤其重点院校 12,776 元)和硕士起薪具备竞争力;成都则在大专生(6,000 元)和普通院校本科(10,328 元)起薪上相对突出,反映不同的产业结构和人才策略。
● 西安/ 武汉/长沙: 作为重要的科教资源中心,其起薪水平(硕士约13,000-13,200 元,本科约11,200-11,700 元)与一线城市存在差距,但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可能构成其独特的“性价比”优势。武汉重点院校本科起薪(13,132元)是其亮点。
● 天津: 整体起薪在所列新一线城市中相对温和,但重点院校硕士(14,862 元)仍具一定吸引力。
行业不同城市应届生起薪水平(数据来源于薪智薪酬大数据平台)
关于薪智:
薪智平台是易路旗下人才薪酬大数据平台——以企业人才规划、招聘、职位体系搭建、薪酬管理为主要业务场景,运用AI算法+知识图谱+大样本数据处理技术,融合人力资源专业知识搭建的市场人才数据分析SaaS平台。
作为国内领先的人才薪酬大数据平台,薪智以覆盖10亿+人才数据量,月度新增2000万,100多人力资源核心指标,覆盖企业所需多维度市场人才数据:对标企业招聘动态、行业人力数据、企业人效数据等,在市场独树一帜,高度贴合当下市场环境中企业亟需精确管控成本同时吸引、保留人才的刚需,有别于目前市场上类似于招聘平台、传统薪酬调研机构的数据样本量来源单一、周期长落后于市场形势变化,薪智以大而全的数据量、多渠道数据来源、实时更新的特点获得了诸多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的青睐,帮助中大型企业在全球化经营过程中,精准制定薪酬战略。除此之外,薪智人才薪酬大数据平台底层接入DeepSeek等先进的语言模型,让企业HR及管理者不仅能够通过薪酬Agent及时查询全行业最新薪酬数据、岗位数据、人才数据,对标竞品布局,而且可以通过平台上的薪酬AI助手,以问答的形式快速总结、提炼,挖掘薪酬数据趋势背后的原因,驱动业务精准决策,先竞争对手一步布局未来。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为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利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优势开展实地调研,青岛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青智家源”实践团赴...
一、新材料产业进入高速增长通道,产业集群呈“三核多极”根据《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24 年版)》,新材料产业主要包含以下...
随着数字科技的飞速发展,学习机已成为助力学生提升学习效率的重要工具从电商平台实时带货数据来看,其在抖音、京东等主流平台的教育品类榜单中持续稳居前列,多次登顶高中...
7月19日下午,由上海市欧美同学会浦东分会主办的2025年度“歌声中的我们”演唱总决赛暨浦东分会友好联盟共建仪式在浦东图书馆隆重举行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