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陕西汉中城固的稻田与鱼塘交错,绿意与水波交织成一幅生动的乡村画卷。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的青年调研团队深入龙头镇六一村、新华村、新光村等地,开展“数智物联网技术赋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田野调研,实地考察数字农业在乡村振兴中的落地效果。
数字技术赋能田间管理
调研显示,城固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正在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实现现代化管理。传感器实时监控水质、气象及作物生长情况,使农户可以精准调控生产环节,提高效率、降低风险。政府政策扶持、企业运营和村集体组织三方联动,推动土地流转、稻渔养殖和产业链整合。当前,城固县的数字稻渔模式正处于快速扩张阶段,为乡村产业升级提供了有效示范。
农户参与意愿与社会信任
通过378份问卷和深入访谈,团队发现,农户土地流转和参与意愿受经济收益、风险认知、政策激励以及社会信任等多重因素影响。家庭与同辈的示范效应在农户决策中扮演关键角色,而企业和村委的公信力则进一步稳固了农户的长期参与意愿。研究表明,建立完善的利益保障机制和社会信任体系,是推动数字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青年走进田野:科研与责任同行
“每一次访谈都让我们更理解农户的期待,也让科技的力量变得具体。”调研团队成员表示。调研过程中,学生们将课堂理论与田野观察相结合,从数据收集、访谈记录到生产现场分析,切身体验了数字农业的实践价值。这既是科研训练,也是一次社会责任教育,让青年学子在真实乡村场景中感知国家战略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学术成果与政策参考
团队通过行动者网络理论梳理多元主体互动关系,构建了稻渔模式的组织演化框架;同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和Bootstrap方法对农户参与意愿进行量化分析。研究成果为城固县数字稻渔模式优化和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调研建议,通过信息公开、技术培训和政策引导,提升农户数字技术认知和风险应对能力;优化数字平台与多方协同治理,保障农户收益,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随着数字经济在农业领域的深入应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正在成为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城固县的实践展示了科技赋能、政策保障与青年力量相结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青年学子以行动记录乡村发展新动向,他们的调研不仅丰富了学术研究,也为我国数字农业推广、乡村产业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生动样本。(尚晓龙、王微、蔡伸宇、高梦洁、崔鑫、吴官政)
责任编辑:kj005
盛夏七月,陕西汉中城固的稻田与鱼塘交错,绿意与水波交织成一幅生动的乡村画卷数字技术赋能田间管理调研显示,城固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正在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实...
每到季度末,档案管理室的李经理面对堆积的报表资料,总感叹:“这些数据能变现就好了然而近日,几则新闻颠覆了他的认知:自“数据二十条&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