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数码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业 界/ 互联网/ 行 业/ 通 信/ 数 码/ 手 机/ 平 板/ 笔记本/ 相 机 培训 学校 课程
当前位置:滚动新闻>

笔墨丹心照家史—耄耋老人廖罗源与《中国廖氏源流史》的情怀

笔墨丹心照家史—耄耋老人廖罗源与《中国廖氏源流史》的情怀
2025-08-20 11:05:50 来源:华人头条

盛夏八月,福建宗亲廖庄兴乘高铁、浙江宗亲廖光腾乘飞机,不远千里赶赴广东揭阳。8 月 8 日晚十点半,廖光腾才抵达潮上居酒店,三人小叙至午夜。次日一早,八旬老人廖罗源将两位宗亲迎入家中。只见家中三个房间已模糊卧室与书房界限,各种历史典籍、密密麻麻的手稿从案头堆到墙角,却整理得井然有序,字里行间的朱笔批注与案头厚重书稿,无声彰显着这位《中国廖氏源流史》作者为家族文化传承倾注的热忱与执着。

一、岁月积淀:与史学结缘的人生厚土

廖罗源,广东揭阳人,现居汕头市,已届八十高龄。他的人生轨迹如一部精心编撰的史书,每一段经历都为日后的族史研究埋下伏笔。1966年高中毕业后,他怀揣热血投身军旅,在部队被选派至新华社系统学习新闻写作,又在中山大学中文专业的深造中夯实了文字根基。十年新闻工作的历练,让他练就了“于细微处见真章”的洞察力与“文以载道”的扎实笔力;而在原汕头地委党史研究室主持潮汕地区武装斗争史编写的岁月,更让他与史学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学会了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辨伪存真,在时间脉络中梳理历史逻辑。

从汕头市侨务外事局副局长到汕头特区接待处副主任,从区统战部副部长到党政事务局局长等,多岗位的磨砺不仅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更培养了他“凡事求甚解”的严谨作风与统筹全局的宏观视野。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经历,最终都化作他深耕族史研究的“隐形翅膀”,让他在后续的著述中既能扎根史料细节,又能跳出族史看历史。

二、十年深耕:族史研究的赤诚坚守

不满足于含饴弄孙的安逸,怀揣对家族历史的赤诚与敬畏。”退休后的廖罗源做出了一个令众人意外的选择:潜心投身廖氏族史研究的浩瀚长河。2011 年,他担任廖氏通史编委会副主编,全身心投入族史资料的搜集整理,这一干便是六年。也从中发现此前的《中国廖氏通书》(以下简称《通书》)与《通史》虽为族史研究奠定了基础,却更偏向史料汇编性质,在廖氏起源、支系脉络等核心问题上存在与史实不符之处,仍有极大深化空间。

2016 年,在《中国廖氏通史》(以下简称《通史》)广西桂林发行会议上,他与江西廖清涛副教授再次提起并共同决定另撰《中国廖氏源流史》(以下简称《源流史》),为廖氏四千余年的传承脉络寻根溯源。彼时已届古稀之年的他,不顾亲友“安享晚年”的劝说,毅然投入撰写。十余年间,他宵衣旰食,殚精竭虑。这份坚持的背后,离不开家属的默默支持:家人包揽了家中大部分家务,让他能全身心投入研究;在他因长期伏案身体不适时悉心照料,缓解病痛;在他视力下降后,更主动帮忙查阅资料、整理手稿,成为他最坚实的后盾。这部计划达 180 万字的三册巨著,字字句句都凝结着他无数个日夜的心血。

上册历时五年打磨,40 余万字聚焦最核心的起源难题。他以族谱为基础线索,遍查《说文解字》《汉字源流字典》《康熙字典》《辞源》《左传》等古今典籍,参考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及楚史名家的研究成果,从上古史、姓氏史、考古史、古汉字演变等多维度交叉考证,最终明确廖氏源于今河南省唐河县湖阳镇的古飂国,始祖为飂叔安。厘清了“廖”字三千年演变轨迹:# 笔墨丹心照家史:耄耋老人廖罗源与《中国廖氏源流史》的情怀。

三、岁月积淀:与史学结缘的人生厚土

中册以时间为经、人物活动为纬,系统梳理自尧时飂叔安至公元 1279 年宋元崖山之战的三千余年历程。他依据数十部族谱记载,清晰勾勒出廖氏“一始祖、两族系、五大宗支”的脉络——一始祖为飂叔安;两族系为叔安 20 世伯廖族系和 37 世伯高族系;五大宗支涵盖伯廖族系的广东连州廖冲宗支、福建将乐顺昌宗支,以及伯高族系的江西宁都崇德宗支、福建杭永花公宗支和福建安溪廖俨宗支,有效解决了《通书》《通史》中悬而未决的源流争议。

而计划涵盖元、明、清的下册,却因他积劳成疾被迫暂停。双眼术后视力骤降至左眼 0.25、右眼 0.5,长期伏案导致的肩周炎让他连抬手翻书都酸痛难忍,留下的不仅是一叠叠写满批注的手稿,更有一个老人未竟的心愿。

四、治学如灯:严谨背后的家国情怀

“唯物史观、重证据不虚美”,这一治学准则深深融入《源流史》的撰写全过程。考证廖氏起源时,他比对 30 余部族谱与 10 余种考古报告,力求源流考证的扎实可靠;解释“廖”字演变脉络,他逐字核对 7 部古今字典的注释与演变轨迹,清晰还原文字传承轨迹;梳理家族迁徙路线,他结合历史地理研究精准还原古代行政区划变迁,让迁徙脉络有迹可循。更具创见的是,他将中国通史、姓氏发展史与廖氏族史创造性融会贯通,以宏观历史视角破解族史中的“孤立事件”——例如通过廖氏人口在战乱时期的锐减数据,生动印证了中国古代“乱世流离”的社会现实。

这部著作尤为难得的是实现了学术性与可读性的平衡。他打破传统族史的刻板叙事模式,巧妙融入鲜活元素:既有廖氏先人迁徙途中的艰辛记录等特写镜头,也有某代先祖教书育人善举等家族小故事,更穿插古代宗法制度详解等知识链接,让原本严肃的史料变得鲜活可感、易于理解。而在这份学术严谨与人文温度背后,是他对家族文化的深沉敬畏:“族史是家风的根,根扎得深,家族才能长得旺。”这种“不计个人得失、不刻意逢迎流俗”的赤子之心,使《源流史》超越了普通族史著作的范畴,成为连接家族记忆与民族历史的重要纽带。

五、薪火相传:未竟之路的接续与期盼

“我老了,但族史研究不能停。”当廖罗源颤巍巍地将一箱箱手稿交到来访宗亲手中时,声音里满是不舍与深切期盼。8 月 9 日,在堆满典籍的家中,经过庄重商议,廖庄兴、廖光腾两位宗亲正式接过传承接力棒,郑重承诺将以敬畏之心完成下册编纂、全书校对与审定工作。他们望着满室散发着墨香的典籍与书稿上密密麻麻的批注,深深懂得接过的不仅是一部未竟的著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责任。

然而,这部皇皇巨著的最终出版,仅凭两人之力远远不够。正如廖罗源在书稿后记中所言:“家族文化的传承,从不是一个人的战斗。”目前,《源流史》下册编纂亟需历史专业人才补充史料,全书系统校对需要文字功底扎实的志愿者参与,出版发行更面临资金支持的现实需求。在此,我们恳切期盼更多有文才、有热情、有实力的廖氏宗贤加入进来,让这部凝聚十年心血的著作早日面世,让廖氏千年家风通过笔墨得以延续,让“家史连国史”的文化基因在代代相传中生生不息。

暑气渐消,晨光洒满书桌。廖罗源用十年光阴生动证明:执着的追求从不因年龄设限,热爱的光芒终能穿透岁月风霜。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位耄耋老人的个人传奇,更是无数中华儿女守护文化根脉的生动缩影——因为总有这样的人,愿意用一生的坚守,让历史的火种永不熄灭。

《中国廖氏源流史》编委会

二〇二五年八月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

关键词:

比5070 Ti要低20%左右?NVIDIA RTX 5070跑分成绩曝光

2025-02-27 09:44:12比5070 Ti要低20%左右?NVIDIA RTX 5070跑分成绩曝光

AMD 锐龙7 9700X 对决酷睿i7-14700K:畅玩电竞,新锐龙依旧锐不可挡!

2025-02-27 09:43:39AMD 锐龙7 9700X 对决酷睿i7-14700K:畅玩电竞,新锐龙依旧锐不可挡!

Intel® Amston Lake:边缘计算与网络通信的强劲引擎

2025-02-27 09:43:09Intel® Amston Lake:边缘计算与网络通信的强劲引擎

“我是被逼的” 黄仁勋表示:英伟达不能没有中国

2025-02-27 09:37:35“我是被逼的” 黄仁勋表示:英伟达不能没有中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