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来临,各类宣称能 “防近视”“治近视” 的产品纷纷活跃在市场上,吸引了不少家长的目光。然而,爱尔眼科专家提醒,这些所谓的 “神器” 大多存在夸大宣传的问题,甚至可能对孩子的视力造成潜在伤害,科学的近视管理才是守护孩子眼健康的正道。
三类 “防近视神器” 需警惕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 “防近视” 产品中,有三类尤其需要家长提高警惕。第一种是宣称 “快速提升视力” 的口服产品,这类产品往往声称能显著改善视力或散光,但实际上并没有科学证据能够证明它们可以逆转或显著改善近视。它们最多可能通过提供一些营养来支持眼睛健康,却无法真正矫正屈光度数,反而可能误导消费者延误科学防控。
第二种是号称 “降低度数” 的智能眼镜或仪器,宣传能 “逆转近视”“减少屈光度数”。但真性近视(轴性近视)的本质是眼轴增长,而眼轴增长是不可逆的,这类产品根本无法缩短眼轴。对于屈光性近视(如调节痉挛),或许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非正规产品可能因设计缺陷诱发斜视等问题。
第三种是标榜 “治疗近视” 的护眼贴,实际上它只能辅助缓解眼疲劳,无法改变眼轴长度或角膜曲率,根本达不到治疗或控制近视的效果。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护眼贴违规添加药物成分,长期使用可能损伤眼表或引起皮肤过敏。
爱尔眼科专家明确指出,真性近视的本质是眼轴增长,现有技术无法使其回缩,任何承诺 “治愈近视” 的产品均属于虚假宣传。
科学近视管理分四阶段
科学的近视管理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目标、检查内容和处理方式。
在预防阶段(未近视时),核心目标是评估近视潜在风险,主要检查 “远视储备”,不同年龄有不同的下限值:6 岁≤25 度,7-8 岁≤75 度,9-10 岁≤50 度,11-12 岁≤50 度。家长需定期带孩子检查,监测远视储备变化,提前干预风险。
鉴别阶段(疑似近视时),要区分真假近视。通过专业检查判断是假性近视(睫状肌痉挛,眼轴正常)还是真性近视(眼轴过长,不可逆)。关键是避免假性近视被误配眼镜,因为这可能加速其发展为真性近视,假性近视可通过放松调节恢复。
控制阶段(已近视时),重点是控制度数增长,降低高度近视风险。需要检查度数变化和高度近视风险,像学龄前开始近视、度数增长快等都属于高风险人群。此时应在专业机构制定个性化防控方案,如多点离焦镜片(6-18 岁适用,需全天戴镜)、角膜塑形镜(需专业验配和定期复查)。
补救阶段(高度近视时),主要是排查并发症,防止视力恶化。要检查高度近视可能引发的青光眼、白内障、黄斑变性、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避免视力进一步恶化。
爱尔眼科给出专业建议
爱尔眼科建议,孩子 3 岁以后,家长应定期带其到专业眼科医疗机构做眼健康检查,建立 “屈光发育档案”,连续跟踪眼球和身体发育情况。在选择防控方法时,一定要通过专业医疗机构,这些机构能提供全程精细化验配服务,由专科医生、专业验配师等团队全流程把关,避免被夸大宣传误导,坚持科学、安全有效的防控手段,才能真正守护好孩子的视力。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近5年来,我国各大运营商全力推进千兆宽带入户工程,家庭网络带宽也实现了跨越式升级作为业内公认的数字家庭互联“最后10米”难题,如果该问题...
在“工业4.0”浪潮席卷全球,智能制造成为大势所趋,机械产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数字化、智能化变革机械制造中的离散制造模式,长期以来面临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