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地书面签协议,写明位置和面积,东南西北四至点——防扯皮!”在南充市蓬安县的院坝里,四川农业大学学生用方言演绎的“三句半”,引得老人们连声叫好:“活了大半辈子,头回知道法条还能唱出来!”
这支名为“承法启明”的实践团,今年暑期带着问卷,跋涉于四川乡间。从宜宾到南充,再到雅安……学子们以脚步丈量法治乡村建设之路。“在村里走访时,大娘拉着我说‘普法册子上的字都认得,就是读不懂意思’,这句话让我们坚定了创新普法形式的决心。”
双脚沾泥问需于民
七月川南,热浪翻腾。
实践团兵分两路:线下分队入户走访,线上分队设计电子问卷、制作指南手册、开展定量分析。“问卷设计如绣花细活。”线上分队唐浩铭展示题目,“从‘更愿用何种语言接收信息’到‘普法最佳呈现形式’,每道题经编制、审核、预测试三关。”
在文江镇樟树下,队员初遇难题。“老乡见拿问卷的大学生,只当是走过场。”她转换策略,挽裤腿帮村民收玉米,歇息时以拉家常完成问卷。这般“田间工作法”迅速推广,一月内团队收得210余份有效问卷,覆盖云贵川渝四地民众。
“数据会说话。”唐浩铭分析:“70.83%村民反映现有普法形式枯燥,79.17%更常用方言、倾向方言普法。有老乡在建议栏写下‘讲法要贴民生’,此言成了我们的创作灯塔。”
乡音法韵落地生根
八月炎夏,南充的创作室热火朝天。三名法学专业学生与本地工作者正围坐讨论,草稿铺陈满地。“‘四至点协议写明’尾字难押韵,意思也未说透。”“换成‘东南西北四至点’,既合辙押韵又点透法理。”
这般碰撞贯穿创作全程。为使法律知识“沾泥土、带露珠”,团队扎根多地采风:在宜宾搜集纠纷案例,于南充访谈维权故事,赴雅安梳理侵权现象。终打磨出二十余段方言“三句半”,每段严控60秒内,确保“入耳、入心、管用”。
“试演场景毕生难忘。”队员回忆,北湖路社区围观者愈聚愈多。水果摊大姐现学现用:“昨儿刚遇缺斤少两,这下知道找市场监管说理了!”
法治种子遍撒乡野
秋风送爽时,实践团交出暖心答卷:覆盖云贵川渝213份有效反馈显示,方言普法“三句半”获评4.36分(满分5分),远超传统形式的3.16分,其中89.58%参与者坦言“能解实际困惑”。
成果正转化为长效机制:建立动态更新的法治资源库,重点培育“法治带头人”;创作“乡音法韵”新媒体短视频,突破普法时空限制;创新推出“菜篮指数”,将评分权交给挎着菜篮的老乡。
4.36与3.16,丈量的是法治为民的温度。当暮色浸染川西坝子,农家院落的欢声笑语里,法治中国的根基正在沃土中深扎。此刻,团队再启新程——誓将巴蜀乡音谱写的法治旋律,送往更远的村落。(李浩然)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中国,贵阳,2025年8月27日] 8月27日,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数博会)期间,华为成功举办“自信自强,共创新质生产力&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