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加速落地,县域如何精准减碳?2025年8月26日,广东财经大学碳“惠”龙门调研队驻进惠州市龙门县,带着“标准—工具—市场”三维框架,深入政府部门和企业车间,探寻碳足迹管理的县域落地路径。从政策解读到实地调研,调研团队用青春智慧为龙门绘制一张更清晰的“低碳地图”。
政策东风起:县域减碳立“龙门样本”
2025年正值国家大力推进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生态环境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为地方探索提供了政策契机。在这样的背景下,广财调研团队进驻龙门县,展开深度走访。通过政府座谈与行业调研,团队希望回答一个问题:顶层设计如何在县域真正落地?
8月26日上午,广东财经大学碳“惠”龙门调研队与惠州市龙门县政府各单位负责人开展座谈会。“碳足迹管理是打开龙门生态价值转化之门的钥匙。”惠州市生态环境局龙门分局负责人在座谈会上用数据举例:自2022年以来,全县工业技改累计减排7.38万吨;其中水泥行业依托在线监测平台,实现“超标预警—两小时核查”的闭环机制,成为全国碳足迹管理的鲜活案例。
图1 广东财经大学碳“惠”龙门实践团与龙门县政府举行座谈会
近年来,龙门县在探索生态资源价值化的实践中,成效显著,收获颇丰。比如,龙华镇石头村的竹林碳汇项目就在去年核证其碳减排量为6219吨,完成了26万元的交易,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三维框架搭:广财学子拓“实践路径”
在座谈会上,调研团队系统提出“标准-工具-市场”三维调研框架:一探“好的标准”,学习龙门在水泥、林业等特色产业的碳足迹追踪与评级体系建设经验;二研“好的工具”,挖掘碳数据驱动绿色金融的创新模式,探索为企业量身定制碳金融解决方案;三访“好的市场”,剖析县域企业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的政策支持机制,助力龙门碳足迹管理工作进一步推行。
图2 广东财经大学碳“惠”龙门实践团与龙门县政府各单位负责人合照
一线深走访:水泥企业诉“碳排焦虑”
2025年8月26日下午,阳光透过龙门塔牌水泥生产车间的高窗,落在传送带上缓缓运转的灰色熟料上。常务副经理赵工向广财调研队展示了一份测算表,并表示:“我们目前的碳排放计算,还是依靠产量去倒推石灰石、煤炭和电力的消耗,再按国家系数进行折算。但从原料开采、窑炉煅烧到运输销售,每一步都会产生排碳,这种估算距离‘精准减碳’还有差距。”
作为华南建材市场的“老兵”,塔牌集团成立于1995年,拥有惠州、梅州、福建龙岩三大基地,是区域供应的核心企业。但“双碳”目标带来新的压力——如何找到减排的“精准靶点”,成为了企业共同的困惑。
图3 塔牌水泥公司实景
科学破难题:全链核算抓“减排关键”
“以往的碳核算仅聚焦生产环节,这次我们要聚焦‘全链条’覆盖。”广东财经大学科研部部长王方方教授介绍道,团队将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构建更全面的核算体系。该体系不仅包含原材料开采阶段的机械能耗、熟料煅烧过程中的燃煤排放,还将运输环节的柴油消耗、成品水泥运往工地时货车产生的尾气等均纳入核算范畴。在此基础上,团队还将针对龙门本地不同企业的生产工艺展开对比分析,通过深入研究工艺差异对碳足迹产生的具体影响,最终为每家企业量身定制专属的减排方案。
图4 广东财经大学碳“惠”龙门实践团与塔牌水泥负责人进行访谈调研
调研启动仅一周,团队就得出了关键结论:水泥生产的“碳包袱”90%压在熟料生产上。“你看这组数据,”团队成员小周指着电脑里的柱状图,红色部分格外醒目,“石灰石煅烧出生石灰时排的碳,占了全流程的55%-70%;窑炉烧煤加热产生的碳,又占了25%-40%。说白了,抓住了熟料煅烧,就抓住了减排的‘牛鼻子’。”
未来向新行:碳账赋能筑“绿色生态”
惠州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碳足迹因子研究,不仅为企业建立“碳账本”,更是为广东省工业领域降碳提供关键支撑。一方面,数据库建成后,可精准定位不同企业的减排核心环节,明确“抓哪里、怎么抓”,让降碳不再盲目。另一方面,企业可以更好地利用碳数据进行包括质押融资在内的多元化“碳金融”实践,真正实现“降碳”与“增收”的双向赋能。这项探索不仅服务于龙门水泥行业,还将为全省工业领域提供可复制的经验,助力广东实现“双碳”目标,为县域经济与绿色发展之间搭建起新的桥梁。
责任编辑:kj005
日前,第39届国际人工智能大会(AAAI 2025)如期召开在智能教育应用中,大语言模型的核心价值在于“理解指令并作出精准响应”针对这一...
9月4日,2025年屈光性白内障手术国际论坛(IRCS)暨第一届老视矫正MDT管理国际高峰论坛在杭州举办我国超八成60岁以上老年人正面临老视(老花眼)与白内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