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茶杵承薪”实践团暑期三下乡实践团走进一家地道的灌阳油茶店,深入开展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灌阳油茶的宣传推广调研活动,深入了解非遗活态传承现状,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图1.灌阳籍油茶技师正在向实践团成员介绍油茶(供图:黎丹妮)
实践团队与灌阳油茶技师进行了深入交流。阿姨向实践团成员详细阐释了灌阳油茶 “一烧二炒三冲四泡” 的制作流程。从茶叶的精心挑选,到花生、灌阳米粉、葱花、生姜、炒米等配料的巧妙搭配,再到对火候的精准拿捏以及茶杵的娴熟运用,每一个环节都凝结着代代传承的智慧与匠心。
图2.实践团成员体验非遗油茶制作过程(供图:黄丹玲)
图3.灌阳油茶制作中的重要工具——茶杵(供图:黎丹妮)
在技师的指导下,实践团成员们手持茶杵,在热锅中搅拌茶叶与配料,感受灌阳油茶的制作技艺。团队成员品尝了亲手制作的灌阳油茶,体验“一苦二辣三回甘”的独特风味。
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灌阳油茶虽有固定受众群体,但在年轻一代中认知度仍显不足,很多油茶店也正在通过线上宣传推广,线下体验制作等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的专注。灌阳油茶不仅是当地群众日常饮食的一部分,更在节庆、待客等场合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维系邻里情感、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正如灌阳县非遗中心主任感慨地说:“油茶早已不是碗中餐,而是活着的文明史。”
图4.与灌阳油茶技师合影(供图:黄丹玲)
此次实践活动让实践团队对灌阳油茶的技艺特点与文化内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灌阳油茶的传承不仅关乎一门技艺的延续,更承载着地域文化的根脉。实践团成员正以青年视角聚焦传统技艺与年轻群体,探寻灌阳油茶新的发展机遇,让“早茶敬祖、午茶待客、晚茶聚亲”的非遗文化代代相传。
(供稿: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茶杵承薪”实践团)
(撰稿人:黄丹玲)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