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建川博物馆的最后一缕阳光掠过"死"字旗上的斑驳血迹,当江姐纪念馆的灯光映亮玻璃展柜里的囚服,当十二桥烈士陵园的风拂过36位烈士的名字……成都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红途蓉光,星火筑梦"团队的三下乡之旅,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落下帷幕。这个夏天,我们踏过时光长廊,触摸到的不仅是文物的温度,更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历史的回响:在文物中读懂民族脊梁
博物馆的千万件藏品,是最沉默也最有力的讲述者。中流砥柱馆里,八路军军号仿佛仍在太行山间回荡,诉说着"地道战""麻雀战"的智慧与勇气;正面战场馆中,淞沪会战的残破钢盔与台儿庄战役的染血军旗,见证着"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川军抗战馆内,"三十万川军出川抗战"的史实震撼人心,那些布满补丁的军装里,藏着巴蜀儿女"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赤诚。
女性力量的光芒也同样刺破历史阴霾。江竹筠面对酷刑时"钢铁般的意志"、赵一曼"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绝笔、成本华面对侵略者的坦然微笑,让我们看见烽火中"她"力量的柔韧与刚毅。她们不是历史的配角,而是用生命改写剧本的主角。
精神的传承:从觉醒年代到青春中国
从保路运动纪念馆的钢轨惊雷,到十二桥烈士陵园的黎明微光,成都这座城市的英雄底色愈发清晰。1911年,蜀地儿女以"破约保路"点燃辛亥革命导火索;1949年,36位志士在解放前夜用生命践行"为真理而死"的誓言。近半个世纪的跨度里,变的是时代背景,不变的是"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赤诚。
抗战精神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更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那些鲜红的印记仿佛化作接力棒,传递到新时代青年手中。
青春的承诺:以吾辈之青春,筑强国之基
七天的实践之旅,是一次历史的回溯,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我们看见:当年保路志士捍卫的路权,已延伸为纵横神州的高铁网络;烈士们憧憬的"新天新地",正以公园城市的姿态铺展。历史从未远去,那些镌刻在血脉中的勇气与信念,始终是照亮前路的火炬。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当明白: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传承精神不是为了沉溺过去,而是为了开创更光明的未来。
( 供稿:“红途蓉光,星火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