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 “加强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建立分级干预机制” 的要求,破解传统普法 “形式单一、吸引力不足” 的困境,近日,陕西警察学院 “馍” 法护卫队携 “秦食有律・童行无忧” 项目核心资源,走进富平县多个社区,开展以 “趣味普法 + 文化浸润” 为特色的暑期活动,让未成年人在陕西美食文化与法治知识的碰撞中,种下知法、懂法、守法的种子。
一、美食 IP “开口”,法律条文变 “活教材”
活动现场,“馍” 法护卫队的志愿者们带着精心设计的陕西美食普法 IP 形象 —— 甑糕 “唐文文”、油泼辣子 “周小虎”、羊肉泡馍 “杨礼礼”、锅盔 “秦西西” 闪亮登场。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活动创新采用 “IP 角色情景剧” 形式,志愿者身着角色服饰,演绎了《“馍” 法护卫队之被丢弃的书包》微剧情:剧中 “周小虎” 发现同学因被欺凌丢弃书包,“杨礼礼” 用 “掰馍分解证据” 的方式梳理事件脉络,“唐文文” 以 “糯米黏合” 的耐心调解矛盾,“秦西西” 则用 “坚实馍盾” 保护受害者,最终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中 “校园欺凌防治” 条款化解问题。
“原来遇到欺凌,法律就是我们的‘馍盾’!” 观看完情景剧后,一名小学生兴奋地说。志愿者还借助 IP 形象周边教具,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 “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 的分级标准,转化为 “美食食材新鲜度分级” 的比喻 ——“像坏了的糯米不能吃一样,不良行为不纠正就会变成‘严重不良行为’”,让抽象的法律分级概念变得直观易懂。
二、多维互动体验,法治学习成 “新乐趣”
为契合未成年人 “爱玩、爱探索” 的天性,活动设置 “普法工坊”“知识闯关” 两大互动区域。在 “普法工坊”,孩子们可参与 “IP 漫画 DIY”,围绕 “网络保护” 主题,以 “冰峰志愿者讲解隐私保护”“锅盔律师解答网络诈骗” 为原型,绘制专属普法漫画;团队还带来了 3D 打印的 IP 角色模型,孩子们通过拼装模型,了解每个角色背后对应的法律职能 —— 如拼装 “杨礼礼” 模型时,需先学习《民法典》中 “证据收集” 的基础常识,才能完成 “掰馍部件” 的组装。
“知识闯关” 区域则设置了三大趣味关卡:第一关 “法条拼图”,将《未成年人保护法》关键条款印在美食形状的拼图上,孩子需拼对拼图才能读取完整法条;第二关 “情景判断”,志愿者播放 “陌生人给零食”“网络充值” 等模拟视频,孩子需判断行为是否安全并说明法律依据;第三关 “角色配音”,孩子为广播剧《“馍” 法护卫队》片段配音,在模仿 “唐文文” 温柔讲解法律、“周小虎” 严肃警示风险的过程中,加深对法律精神的理解。每通过一关,孩子可获得一枚 “法治小卫士” 贴纸,集齐贴纸还能兑换《阿普和法法上学记》普法绘本。
三、家校社协同,法治教育拓 “新场景”
活动不仅聚焦未成年人,还特别设计 “家长普法课堂” 环节。志愿者结合《家庭教育促进法》,向家长解读 “家庭在未成年人法治教育中的责任”,并发放 “馍法亲子包”—— 内含家庭法律桌游、广播剧 CD 及《家长法治教育指南》,指南中详细标注了如何通过 “陪孩子看 IP 绘本”“玩法律桌游” 等方式,将法治教育融入日常亲子互动。现场还设置 “法治咨询角”,由专业师生为家长解答 “孩子网络消费维权”“校园欺凌应对” 等实际问题,累计接待咨询超 50 人次。
社区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将陕西地域文化与法治教育深度融合,既让孩子感受到法律的温度,也为社区开展未成年人工作提供了新思路。“馍” 法护卫队成员则透露,后续将与社区建立长期合作,定期开展 “IP 普法进社区” 系列活动,同时依托社区家长学校,开展 “小小普法员” 培训,让孩子成为法治知识的传播者,推动形成 “社区引导、家庭参与、专业团队支撑” 的未成年人法治教育新格局。
此次活动累计覆盖社区未成年人及家长超 800 人次,收集的反馈问卷显示,92% 的孩子认为 “用美食学法律很有趣”,89% 的家长表示 “学到了实用的亲子普法方法”。未来,“馍” 法护卫队将持续优化 “法律 + 美食 + 故事” 的普法模式,让法治精神以更鲜活、更贴近生活的方式,陪伴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kj005
2025年5月10日(星期六)上午8时30分,2025年“红气球挑战赛”(郑州站)在风景如画的郑东新区如意湖文化广场盛大启动在这场国内首...
为响应《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 “加强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建立分级干预机制” 的要求,破解传统普法 “形式单一、吸引力不足&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