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论述,积极响应中国科协、江苏省科协“积极参与科普活动、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投身科技强国建设”的号召。2025年9月20日,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学生科技协会(以下简称苏大纳米科协)与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街道新东苑社区(以下简称新东苑社区)联手开展“这就是纳米”科普讲座。旨在通过系统授课、互动实验与游戏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纳米科技的认识与兴趣,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 。
活动积极响应全国科普月“科技改变生活,创新赢得未来”的主题,选取“不起雾的镜子”这一探究性问题,详细介绍了纳米防水涂层这一材料。
图为团队成员于社区开展科普讲座(马茜供图)
讲座伊始,团队成员以“纳束光——穿越千年的纳米技术”为引,从中国古代制墨工艺讲起,指出其与现代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中国古人“以烟制墨”的工艺,实际上是一种纳米级碳颗粒的制备过程,这种工艺使得书法作品能够达到“墨如漆,千年不晕”的效果,展现了纳米技术在传统文化中的深厚根基。同时,纳米级粗糙结构与低表面能材料,可显著增大水滴接触角,实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叶效应,成功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
图为团队成员向同学们介绍纳米科技(马茜供图)
随后,同学们在团队成员的引导下,使用滴管吸取少量蒸馏水或纯净水,轻轻滴在纳米防水涂层样品的表面。水滴在涂层上形成一个接近球形的水珠,表明纳米涂层具有良好的疏水性。当轻轻倾斜样品时,水珠能够自由滚动而不浸润涂层,这验证了纳米涂层的防水性能。更令人惊喜的是,水珠在滚动过程中还能带走样品表面的灰尘或污渍,展示了纳米涂层的自清洁效果。
紧接着,参与者们又进行了用纳米防雾剂制作防雾小镜子的实验。实验开始前,大家从实验台上取出清洁的小镜子,并使用纸巾轻轻擦拭镜片表面,确保其干净无尘。随后,使用纳米防雾喷剂均匀地喷洒在镜片表面,让其自然晾干。在镜片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纳米防雾涂层后,同学们对着镜面轻轻哈气,经过纳米防雾剂处理的镜片表面没有出现雾气,而未处理的镜片则迅速起雾,对比效果十分明显。
图为学生体验纳米涂层防水效果并亲手制作防雾小镜子(郭雅婧供图)
随后,同学们在团队成员的引导下迅速触类旁通,将纳米防雾喷剂涂在手机屏幕和镜片上,制成了不易沾染灰尘指纹的手机屏幕以及不易起雾的镜片,通过这些生动的实验,同学们对纳米技术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激发了他们对纳米科技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同时也让高科技技术成功走向应用。一位参与实验的学生表示:“这些实验太神奇了!我以前只听说过纳米技术,但今天通过自己的双手操作,真正感受到了它的魅力。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机会深入了解这门前沿科技。”
图为学生尝试使用纳米防雾剂给手机屏幕制作防尘薄膜(马茜供图)
2024年12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标志着科普工作迈入法治化、常态化、社会化的新阶段。而苏大纳米科协的活动正是响应科普法治化要求的具体实践。从“科普日”到“科普月”的转变,不仅仅是时间维度的扩展,更是科普工作理念的深刻变革——科普不再是短期行为,而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我们将以科普月为契机,建立科普活动的长效机制,让高校科技资源更持续、更深入地服务社会。”苏大纳米科协理事长沈轩宇如是说。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苏大纳米科协的社区科普活动,将表面科学、界面效应等专业理论转化为解决生活问题的实际应用,实现了科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这场活动超越了单向的知识传授,成为一次科研院校与公共领域的成功双向对话。孩子们带回家的不仅是一面面防雾镜子,更是一种科学看待世界的方式;同学们获得的不仅是社会实践经验,更是对科学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当孩子们用自己制作的防雾镜子照见清晰的面容时,也照见了“科技改变生活”的真实图景,照见了“创新赢得未来”的美好前景。这面小小的镜子,折射出的是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的交响共鸣,是科技发展与民生改善的相得益彰。
在全国首个科普月背景下,这类科普活动展示了科学传播从“知识导向”向“价值导向”转型的重要趋势——科学不再是象牙塔中的装饰品,而是融入百姓生活的实践智慧。这种科技与民生的深度融合,正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坚实基础,也是实现科技强国梦的必由之路。(沈轩宇)
责任编辑:kj005
2025年09月29日,汤琦与薛张亮《怎么能不爱》(南翔之歌)全球正式发行!来自音乐人吴想的乐评:当“村落”与“世界&rdq...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论述,积极响应中国科协、江苏省科协“积极参与科普活动、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投身科...
当“双碳”目标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核心命题,绿色能源正从技术创新向全场景实体化落地加速迈进,而产业生态的构建亟需强有力的实体载体支撑奠基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