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西南财经大学“彝路生花”志愿实践队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四开乡举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推普课堂教学、讲述普通话故事、传唱经典歌曲与收集群众心愿等活动,旨在通过实际教学与互动体验提高当地儿童及居民对普通话的掌握程度,进一步促进语言的普及与交流,助力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建设,促进当地乡村振兴工作。
一、推普课堂趣味盎然,童心共语筑起语言梦
在教学活动环节,志愿者们采用了互动问答的教学方法,为当地儿童提供了系统的普通话学习机会。通过学习普通话的发展历史,当地儿童深刻了解到普通话的重要性;通过基础拼音的学习、日常对话的练习,孩子们在短时间内掌握了普通话的基本发音和简单交流能力。这一成果不仅体现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也为孩子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语言基础。课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与在外打工的父母视频联系,向他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向他们讲述普通话的重要性。
图为实践队开展推普课堂教学,西南财经大学白玲供图
二、“小手拉大手”,共绘语言普及新篇章
实践团队十分注重家庭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孩子们将所学到的普通话知识带回家中,与家人共同学习。这一举措不仅加深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还促进了普通话在更广泛范围内的普及。孩子们在教父母、长辈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自己的语言能力,还展现了他们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语言交流,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同时,该活动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为乡村教育、语言普及工作树立了良好的典范。许多家长和村民表示,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类似的活动走进乡村,为孩子们带来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成长空间。
图为当地儿童向家长传授普通话知识,西南财经大学王思嘉供图
三、经济与社会双重提升,普通话成为彝族群众发展的新引擎
随着普通话在彝族地区的广泛普及,它不仅成为当地群众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更成为推动文化融合与开放的关键力量。实践队深入走访发现,无论是田间地头的劳作对话,还是家庭内部的温馨交流,普通话都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农牧民们纷纷表示,普通话的普及让他们能够更便捷地与外界沟通,了解外面的世界,同时也促进了彝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种文化融合不仅体现在语言上,更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彝族地区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普通话的普及不仅促进了彝族地区的文化交流,更在经济与社会层面带来了显著的提升。当地农民通过掌握普通话,更好地推广和销售农产品,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增加经济收入。同时,他们也通过普通话拓宽了社交圈层,与来自不同地区和行业的人士建立了联系,为自身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这种经济与社会的双重提升,让彝族群众深刻感受到了普通话带来的实惠与便利,也更加坚定了他们学习普通话、用好普通话的信心和决心。
图为实践队采访当地居民,西南财经大学白玲供图
四、共唱爱国歌曲,展现文化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为庆祝普通话普及的显著成果,实践队与当地群众共同举办了“推普凝聚合力,歌唱献给祖国”主题活动。身着绚丽彝族服饰的孩子们、老人、青年以及实践队员们,用普通话齐声唱响了《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响亮的歌声在山坡上久久飘荡,将大家对祖国的深情传过千山万水。这一幕不仅是对祖国深情的颂歌,也是彝族文化与普通话和谐共生的美好展现,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魅力,共同描绘出生动鲜活的中华文化长卷。
图为实践队与当地群众共唱《我和我的祖国》,西南财经大学陈奕霏供图
五、“一语寄深情”,共绘爱国蓝图,展现民族团结的力量
实践队精心策划了“一语寄深情”主题活动,诚挚邀请彝族同胞们共同参与,用一句话寄托对伟大祖国的深情。每位参与者的发言,无论年龄大小,都饱含深情地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祝祖国繁荣昌盛”“祝祖国富强”……这些话语通过普通话这一共同的语言载体,跨越了地域与民族的界限,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爱国力量。这一活动不仅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展现了中华民族儿女对伟大祖国的共同敬仰与期盼,也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为实践队与当地居民合影,王思嘉供图
随着彝路生花志愿实践队推普活动的圆满落幕,昭觉县四开乡迎来了一股学习普通话的新风尚。此次活动不仅为当地儿童提供了学习新知识的平台,也为整个社区的语言环境带来了积极变化。通过实际的教学与互动,活动有效促进了普通话在乡村的普及,为当地居民的日常交流增添了便利。展望未来,随着类似公益活动的不断开展,我们坚信,普通话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普及,为构建更加和谐、开放的社会环境贡献力量。(西南财经大学 青花、程诗晗)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