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充满希望与挑战,心理学领域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改变,4月18日“心启程 智融合”索菲亚大学咨询心理学硕士(MCPC)项目的启动仪式暨心理咨询与时代发展学术论坛在上海立达学院隆重举行,旨在以更广泛的青年力量共创心理研究领域新篇章。
索菲亚大学校长Dr. Carol Humphreys,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索菲亚大学中方学术顾问委员会主席孙时进,索菲亚大学亚太区首席代表刘地文,索菲亚大学全球合作事务主任张琳,索菲亚大学超个人心理学中英双语博士项目主席朱彩方,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心理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杨凤池,原海军军医大学心理系教授蒋春雷,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副教授高鸽,联邦德国图宾根大学应用心理学与行为科学博士张可创,西安交通大学苏州国际商学院副院长Ellen Touchstone,上海立达学院副董事长蔡中奇,上海立达学院校长黄亚钧,副校长郭霖、董珊珊、祁焱华,以及上海立达学院、索菲亚大学相关领导,行业导师代表,实习基地代表出席启动仪式。活动由索菲亚大学主办,上海立达学院承办,受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大力支持。
索菲亚大学校长Dr. Carol Humphreys发表致辞:索菲亚大学在超个人心理学与整合心理学领域的专业课程,致力于培育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并将这一创新项目推向全球。她强调,在当今社会中,心理健康问题成为普遍挑战,通过双方的深入交流,上海立达学院向索菲亚大学伸出援手,共同推动该项目实现更加国际化、多元化的长足进步。此外,Carol校长认为,两方合作不仅将促进学术交流,还将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国际舞台。她期待双方携手,共同为心理学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学术委员会主席孙时进教授发表致辞。他指出,索菲亚大学心理咨询硕士项目在心理学研究领域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心理学研究的未来寄望于年轻一代,必须积极开展交流,汲取全球各地的学术精华与经验。他表示,他们将携手索菲亚大学的世界各地青年才俊,共同探讨心理学研究的全球视野,以实现学术的共同进步。
上海立达学院校长黄亚钧代表承办方致辞,他说,通过与索菲亚大学的交流与合作,有效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融,进一步推动了教学工作的国际化与全面发展,上海立达学院秉承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和国际责任感的青年领军人才的宗旨,期望双方共同努力,培养更多优秀的青年代表,积极参与心理学研究,贡献智慧与策略,并在更多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青年的风貌,传递中国青年的声音。
MCPC项目启动与导师聘任仪式
Dr. Carol校长为索菲亚大学咨询心理学硕士项目中方导师杨凤池教授、蒋春雷教授、高鸽教授颁发聘书,标志着该项目的导师力量再次壮大,学术力量也再一次加强。
Dr. Carol 校长、孙时进教授、黄亚钧校长、杨凤池教授、蒋春雷教授、高鸽教授一同将手中象征着智慧之泉的水注入到启动台里,标志着索菲亚大学咨询心理学硕士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正式启动。
索菲亚大学中方学术顾问委员会主席孙时进教授为行业导师代表郭海平、李剑、郑青、施维等老师颁发聘书。
索菲亚大学全球合作事务主任张琳为上海立达学院、南京原生艺术中心、上海赛尔益心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open me lab基地进行实习基地授牌,旨在为同学们提供丰富多元的实践机会,并且在心理咨询领域快速成长。
心理咨询行业德高望重的前辈杨凤池教授以《选择与智慧——与心理咨询行业的缘分》进行主题分享,通过回顾个人的学术历程,向与会者阐述了其投身心理学研究的初衷。凭借其多年深耕于神经心理学领域的丰富经验,杨教授得出结论:目前心理学研究的深度尚远离能够彻底阐释人类真实心理活动的目标,仍有广阔的进步空间。杨教授指出,助力人们摆脱精神痛苦的工作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他运用“不知”与“不行”这两个词语,以幽默而精炼的方式阐述了精神痛苦的成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知”与“行”的解决。杨教授倡导,应采用更具吸引力的方法,推动心理学研究迈向新的高峰。
学生代表、学校代表发言
优秀学生代表苏进华与赵哲城两位博士作为学生代表进行发言,他们从更加积极的姿态投身于心理学的深邃领域提倡同学们应怀抱开放的态度,与身边的人进行深入的交流,并秉持“聚点滴之水,以成江河”的理念,共同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绽放出耀眼的光彩。在学术探索过程中,索菲亚大学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促使同学们逐步形成了对心理学研究的兴趣。他们建议,各位同学在学术探究中应保持浓厚的好奇心,秉持学无止境的信念,不断深入挖掘心理学领域的深层次奥秘。
索菲亚大学负责人张琳女士向与会嘉宾详细阐述了索菲亚大学在心理学领域的教学理念。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大潮推动下,心理学研究正遭遇诸多挑战。针对这一现状,索菲亚大学将更加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积极拓展与外部领域的广泛合作,为学生们提供真实可靠的心理研究案例。通过实施“跨文化”整合教育策略,致力于为全球培养出更加卓越的复合型心理学专业人才。
《算法VS心法——心理咨询在AI时代的存在与超越》论坛
《算法vs心法——心理咨询在AI时代的存在与超越》这一论坛汇聚了国内外心理学、人工智能领域顶尖学者与行业先锋,孙时进、杨凤池、张可创、蒋春雷、张麒、Dr. Ellen等教授围绕AI技术对心理咨询行业的冲击与赋能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索心理服务在智能时代的范式革新。AI与人类咨询师并非零和博弈,而是互补共生的关系。AI可承担基础情绪疏导、数据监测等任务,而人类咨询师则聚焦于深度共情、个性化干预与复杂心理问题的解决。
Ellen教授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在AI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心理咨询是否还保有其独特性?”她认为,尽管AI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模式识别为心理问题提供初步的诊断和建议,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是算法难以完全捕捉的。Ellen教授强调,心理咨询师的同理心、直觉和道德判断是AI无法替代的。
孙时进教授指出,AI技术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是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提高服务的可及性和效率,另一方面,它可能削弱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互动,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孙教授建议,应建立严格的伦理标准和监管机制,确保AI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不会损害个体的隐私和权益。同时,他呼吁心理学界与技术界加强合作,共同探索AI技术在心理咨询中的合理应用边界。
杨凤池教授分享了他在使用AI辅助心理咨询方面的经验,并提出,AI可以作为心理咨询师的助手,帮助处理一些重复性高、标准化程度强的工作,如初步筛查和数据记录。但他同时强调,心理咨询的核心在于建立信任关系和深层次的情感交流,这是任何AI都无法实现的。心理咨询师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以应对AI时代带来的挑战。
张麒教授探讨了AI在心理咨询中的局限性,并指出,人类的心理问题往往与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而AI缺乏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心理咨询师得加强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心理问题的理解和研究,以更好地服务于多元化的社会。
蒋春雷教授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出发,分析了AI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前景和挑战。他认为,AI技术可以为心理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但同时也带来了数据隐私和伦理问题。心理学研究者要积极参与到AI技术的伦理讨论中,确保研究的合法性和伦理性。
张可创教授认为,AI技术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不应被视为对传统心理咨询的威胁,而应看作是一种补充和扩展。心理咨询师应积极拥抱技术变革,同时坚守心理咨询的核心价值——人文关怀和专业伦理。
本次论坛汇聚了各位专家的智慧和见解,共同展示了心理咨询在AI时代的发展方向和挑战。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心理咨询将在AI时代实现新的超越,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心理健康。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