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作品”的视角审视世间造物,企业、文章、书画实则同源——皆是创作者以心血浇灌的人生作品,终有谢幕之时。这种共性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人类创造活动中对价值与意义的共同追求,企业经营与艺术创作在本质上遵循着相似的逻辑。
山隐垂竿待帆归|35*55CM 2025年 作者梁伯强
任何作品都逃不开时间的刻度,却能在维度上展现差异。企业有时代性的昙花一现,亦有跨越百年的基业长青;文章有转瞬即逝的短章,也有鸿篇巨制的史诗,如古代李白、杜甫的诗歌流芳百世,又如现代金庸、琼瑶的长篇小说流传甚广;画作既有尺幅之间的斗方小品,亦有如《千里江山图》般绵延的长卷。但无论存续多久、体量大小,所有作品终将迎来句号。百年企业可能因时代变革黯然退场,传世名著也会在文化更迭中渐失读者,即便是历经千年的古画,也终将在时光侵蚀中走向消亡。这种终结性并非遗憾,而是创作规律的必然——正如四季轮回,落幕是为了让新的创作获得空间。
领头雁|35*55CM 2025年 作者梁伯强
创作者的身份决定了作品的生命力。无论是企业家、作家还是画家,本质上都是“作者”,其核心任务是对作品负责。企业经营者以市场为纸、产品为墨,书写商业故事;艺术家以画布为疆、色彩为语,勾勒精神世界。两种创作的成败,都取决于能否与“观众”产生共鸣。企业的“观众”是消费者,艺术的“观众”是欣赏者,当观众持续聚集,作品便有了延伸的可能:企业可以拓展业务版图,如同画家将小品延展为长卷;当观众渐稀,明智的选择是适时收笔——企业转型如同艺术家另起炉灶,即便新作体量变小,只要精准触达小众需求,依然能成为精品。
野芋|35*55CM 2025年 作者梁伯强
承认作品的有限性,恰恰是创作成熟的标志。有些企业执着于规模扩张,无视市场反馈强行拉长“叙事”,最终沦为臃肿的失败品;有些艺术家固守单一风格,在观众流失后仍闭门造车,作品难免沦为自说自话。反之,懂得在恰当节点收尾或转型的创作者,往往能保持生命力。如同短篇小说未必逊于长篇,小型工作室可能比跨国集团更具创新活力。重要的不是作品的长度,而是能否在存在的时光里,精准传递价值、获得认可。
渔归|35*55CM 2025年 作者梁伯强
企业经营与艺术创作,看似分属不同领域,却在“作品思维”中殊途同归。它们都要求创作者敬畏规律、尊重观众,在有限的生命周期里,以真诚的创作态度留下独特印记。无论是百年企业的厚重,还是小品画作的精巧,只要完成了与世界的对话,便都是值得尊重的成功作品。
无念|30*40CM 2025年 作者梁伯强
篇后语:归根结底,“人”才是永恒的符号。人一辈子可以创作很多作品,但未必每一件都是“长卷”。其实,无数的斗方串联起来,本身就是一幅长卷。我曾在课堂上讲过:N个盆景组合起来,就是一道风景。企业与艺术的创作之路,最终都要回归到创作者本身。所谓长卷与小品、百年企业与转型项目,不过是不同阶段的呈现形式。当我们以“作者”的清醒认知对待每一次创作——不因追求篇幅而勉强延续,不因体量微小而轻视价值,便能在起承转合中完成属于自己的生命叙事。毕竟,真正不朽的从来不是作品的形式,而是企业经营与艺术创作的共通之道
责任编辑:kj005
在众多少儿美术赛事中,“非遗同创未来全球优秀少儿艺术作品邀请赛” 以其无可比拟的权威性、专业性和对升学评优的显著价值,傲然矗立于金字塔尖...
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噪音,门口叫卖的高音喇叭、汽车鸣笛声、施工现场聒噪的声音......噪音无形无质,无孔不入,伤人于无形虽然静音门窗的参数有很多,但是判断静...
2025年7月17日,一场聚焦未来智慧服务态发展的盛会《快应用智慧服务生态大会》在北京望京凯悦酒店圆满落幕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陈宝国先生作大会开幕致辞,...
2025年7月16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公益委员会第三届全体大会在承泽园校区成功举办,来自学界、商界、公益界的五十余位嘉宾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北大国发院公益进...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AI智能体正逐步成为新一代服务交互的核心形态快应用,智能体(Agent)的理想运行容器智能体(Agent)的核心特征在于其自主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