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情牵留守,法润心田”暑期社会实践团赴河南省焦作市开展普法宣传活动。活动聚焦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三留守”群体,针对其法律知识欠缺、法治意识薄弱及传统普法形式滞后等问题,创新采用沉浸式剧本杀、普法答题竞赛、“普法集市”等多样化形式开展精准普法。
实践团联动当地司法局、人民法院等部门,深度挖掘整理本土典型案例,增强普法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同时依托线上平台扩大普法覆盖面,并建立长效回访机制,持续跟踪需求、巩固普法成效,切实助力维护“三留守”人员的合法权益。
沉浸式剧本杀:在剧情中“解锁”法律知识
在沉浸式剧本杀现场,实践团成员扮演不同角色,演绎不同的法律情景。随着剧情层层推进,大家在虚构场景中接连遭遇校园欺凌、权益受损等贴近生活的法律情境——从角色身陷困境时的无助,到运用法律知识破局维权的胜利,整个过程生动还原了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孩子们在深度代入中直观感受到法律的公正与威严,在趣味互动里不知不觉掌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法律知识,原本抽象的法条变成了可感知、能运用的“维权工具”。
普法答题竞赛:有奖竞答点燃参与热情
答题竞赛环节,实践团将孩子们分成小组进行抢答比拼,竞赛题目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这种分组抢答的形式,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大家为了小组荣誉争相举手,现场气氛既紧张又热闹。而在一次次答题互动中,不仅悄然检验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让孩子们在轻松有趣的氛围里加深了对法律的理解,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法治素养,加深了法治意识,强化了法治观念,为他们的成长筑牢法律屏障。
哪吒故事新解读:用神话串联未成年人保护法
当哪吒的神话故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相遇,实践团找到了独特的普法切口——他们用孩子们熟悉的神话角色搭建起普法桥梁,循循善诱地引导孩子们思考生活中的法律问题,让原本严肃的法条变得生动可感,这不仅有效提升了普法教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更在孩子们心中悄悄播下了法治的种子,静待生根发芽。
快板表演:节奏里的普法“好声音”
“打竹板,响连天,普法知识讲面前……”实践团创新性地引入了快板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把有关“三留守”的法律知识编写成朗朗上口、节奏明快的快板词。伴随着清脆响亮的竹板声,实践团成员边打边唱,字句铿锵又带着童趣。为孩子们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法律文化展演。原本需要死记硬背的法律知识,就这样藏在了明快的韵律里,在孩子们耳边打转、在心里扎根,让他们在欢声笑语中不知不觉接受了法治的熏陶。
线上直播+短视频:打破时空的“普法课堂”
实践团走进直播间,将沉浸式剧本杀、大型情景剧搬进镜头——开展线上直播。屏幕里,演员们演绎着与“三留守”群体相关的法律故事;屏幕外,观众跟着剧情代入角色,在“身临其境”的互动中理解法律知识,吸引了广大观众,给他们带来了身临其境的体验,热度持续攀升。同时,团队精心制作的普法短视频也在各大平台走红每条短短几分钟的内容,都紧扣生活场景,既用趣味形式消解了法律的严肃感,又干货满满。网友们纷纷点赞转发,让这些带着温度的普法内容突破地域限制,触达更多需要的人。
普法集市:一场热闹的“法律知识盛宴”
“普法集市”里热闹非凡——实践团摆开的游戏摊位前围满了人,他们用普法盲盒、纸杯叠叠乐等游戏形式传递法律知识,吸引群众从围观者变为参与者,在欢笑中把法律条文化作易懂的生活指南,让人自然铭记在心;街道办工作人员则结合案例讲解反电诈知识,切实增强了市民的防范意识。整个集市热闹又实在,让学法变得轻松有效。
这一系列创新普法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法律知识从“纸上条文”走进“生活日常”,从“抽象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实践团将持续探索更鲜活的普法路径,让法治理念真正浸润人心,为守护“三留守”群体合法权益、助力法治社会建设注入持久的青春力量。
文:史航颖、赵素娴、刘雅欣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