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清晨,蝉鸣初歇,小董乡中心小学的操场上已飘起清脆童声。2025年8月4日上午,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情牵留守,法润心田”社会实践团携一缕法治清风,如约抵达武陟县小董乡中心小学。
实践团此行肩负双重使命:既要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条文,化作浸润童心的涓涓细流,为孩子们筑起法律防护墙;又要以青年视角捕捉乡村教育的坚韧底色,用青春笔触记录守护成长的温暖瞬间,最终凝结成一份关于“留守与守护”的深度报告,向社会传递基层教育的真实脉动。
课前会诊:把脉留守教育的痛点
在李老师的引导下,实践团深入细致地了解了学校实际情况。随后,团队与张天运副校长围坐畅谈,围绕“留守儿童的情感关怀缺口、心理韧性培养路径、校园欺凌防范机制”等议题,展开了一场持续两小时的深度研讨。“我们缺的不是制度文本,而是能让制度活起来的‘摆渡人’。”张天运副校长的话恳切而深刻,让人动容。
在张副校长的全力支持与细致协助下,实践团成员化身“法治小老师”,结合孩子们的认知特点,设计了一系列互动游戏与情景模拟环节,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未成年人保护课,让法律知识在欢笑与思考中走进童心。
课堂重构:把条文炼成故事,把故事演成人生
伴随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普法宣传活动正式拉开序幕。课堂上,原本印在纸上的冰冷法律条文,在实践团的解读中被赋予了鲜活生命力。他们用孩子们能听懂的生动语言,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娓娓道来,让“知法、守法、用法”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为让法律知识真正走进童心,实践团的巧思如夏日繁星点亮了课堂:沉浸式剧本杀中,成员们化身不同角色,还原真实案件场景,孩子们在角色代入中亲历是非曲直,真切触摸法律的公正与威严;答题竞赛环节,欢声笑语里藏着知识的碰撞,法条要点在轻松互动中自然刻进记忆;最让人耳目一新的是,传统快板与法治知识碰撞出奇妙火花——成员们把法律条文编成朗朗上口的唱词,清脆的板声里,法治文化如清风般漫过心间,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便受了浸润。
现场的孩子们个个眼里闪着光,小手举得高高的,那份纯粹的热情,恰似盛夏里向阳而生的向日葵,蓬勃得让人看见生命最本真的力量。
幕后故事:一位校长的“逆行人生”
活动间隙,实践团成员特意采访了孙玉明校长,探寻他接手这所学校的初心,以及这些年为校园倾注的心血。孙校长虽鬓角染霜,但说出的话却掷地有声:“当年学校破旧不堪,师资更是捉襟见肘。但教体局一声号召,我心里‘师者育人、赤子报国’的信念一燃,就咬着牙接下了这副沉甸甸的担子。”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心理健康,始终是孙玉明校长心头最深的牵挂。他缓缓回忆道,上任之初,他便主动对接乡镇政府与村两委,以每周雷打不动的“碰头会”为支点,一点点撬动资源——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功能齐全的教室鳞次栉比;他率先推行“青年教师住校陪伴制”,让老师们与孩子同餐共宿,用朝夕相伴的师者温情,驱散留守儿童的孤寂;他更四处奔走,为孩子们引来公益暖流,一场场爱心捐赠如涓涓细流汇成江海,不仅为贫寒学子送去物资,更给孤寂的童年添了几分人间烟火气。
说到动情处,孙校长声音微微发颤:“我总遗憾,还有那么多孩子不得不留守。但只要我在,就会拼尽全力护好他们的笑脸。也盼着能有更多的光,照亮这条乡间小路。”
爱心捐赠:让温暖跨越山海,让物资承载希望
活动尾声,实践团成员搬运着满载心意的爱心物资走进校园。此次,他们特意为小董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带来了10套体育用品——篮球、跳绳、乒乓球拍等琳琅满目,一应俱全。
这些器材不仅承载着青年学子的温情,更寄托着美好的期盼:愿它们能为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注入跃动的活力,让奔跑的身影、欢快的笑声洒满操场,让孩子们在运动中收获健康的体魄与纯粹的快乐;更愿这份关爱能与法治种子一同扎根,陪伴每一位留守儿童在温暖与守护中向阳生长。
余音:让法律成为最长情的告白
此次普法活动不仅让严谨冰冷的法律条文走出象牙塔,融入乡野阡陌,更让涌动的社会大爱在孩子们清澈的眼眸中漾起温暖涟漪。
未来,实践团将继续以创新为笔、以大爱为墨,让法治力量如春风化雨,为少年儿童的成长之路保驾护航。成员们更笃信,在孙玉明校长擘画的蓝图里,这所乡村小学终将蜕变为“留守儿童的成长乐园、乡村振兴的人才摇篮”;而今日播撒的每一粒法治星火,也必将在来日汇聚成照亮成长征途、守护家国未来的璀璨星河。
文:杨巧丽、赵素娴、刘雅欣
责任编辑:kj005
本文介绍了国补政策的最新动态,包括补贴资金的发放情况、补贴品类及力度、各地补贴动态以及抢补贴的攻略等信息,以下是具体内容:首先,划重点!家电家居国补资格的领取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