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华大学“剧力彝心,汉韵同筑”公益项目团队完成了一项创新性的社会实践,将教育戏剧应用于四川省凉山州喜德县困境儿童的社会工作中,探索出了一条民族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特色帮扶之路。

一、关注民族地区困境儿童成长
喜德县作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重要县区,面临着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比例高、困境儿童现象突出的挑战。据统计,该县有超过3000名困境儿童需要重点关爱服务。这些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普遍面临着教育方式单一、社会支持体系不完善、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等多重困境。
项目负责人夏珅宇介绍:“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喜德县超过70%的课堂以说教为主,缺乏互动实践环节。同时,近一半儿童表示‘遇到烦恼时无人倾诉’,情绪表达需求未被满足。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彝族青少年对本民族文化产生疏离感。”

二、该项目创新提出“1345”服务模式
针对这些复杂问题,西华大学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1345”服务模式,即1个核心体系、3大课程载体、4重保障机制和5步服务闭环。

团队将情景剧、原创绘本和文化桌游三大课程有机结合,形成功能互补的干预工具集。情景剧课程通过模拟真实社会情境,提升儿童的社会技能;原创绘本课程促进情绪识别与价值观内化;茶马古道主题桌游则让儿童在游戏中理解民族间互助共生关系。

三、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该项目指导高校老师表示,该项目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融合了社会支持网络理论、拟剧论、被压迫者剧场理论等,确保干预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团队成员张婧玥补充道:“我们不是将儿童视为被动的受助者,而是通过戏剧教育激发他们的主体性。在情景剧中,孩子们可以将生活中的困境搬上舞台,共同探讨解决方案,这一过程本身就是赋权的过程。”

四、项目成效显著,多维度促进儿童发展
通过系统干预,项目在三个目标维度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社会支持方面,儿童从“孤独”走向“连接”,互动频率和合作质量明显提高;在情绪调控方面,从“压抑”转向“表达”,能够使用语言描述情绪并采取健康调节策略;在文化认同方面,从“疏离”变为“亲近”,对彝族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深认同。

五、可持续发展前景广阔
项目团队已制定了清晰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包括模式标准化、产品市场化、运营本地化和影响规模化四大战略方向。目前,团队开发的绘本和桌游已实现高销售量的市场验证,为项目后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该项目不仅为喜德县困境儿童提供了精准帮扶,更探索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民族地区儿童服务模式,为我国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西华大学学子的创新实践,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服务社会、贡献国家的责任担当。
责任编辑:kj005
一、案例背景:一位山区少年的军旅梦想与成长陈正波,中共党员,三明学院体育与康养学院2021级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现服役于东部战区陆军某部初入大学时,面对...
10月22日至25日,世界市长对话·郑州暨2025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成功举办据现场工作人员描述,这些文物甜品甫一亮相,便引发了嘉宾们的拍照热...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国务院行政司原常务副司长王胜利,原卫生部新闻办主任、原中国残联康复部主任、中国狮子联会前会长尤红,《华夏英才》栏目总制片人姚小飞,血管外科专家...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广告市场中,数字户外广告(DOOH)逐渐成为品牌传播的重要一环首先,WPP Media(群邑)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使得户外广告的展示形式更加灵活...
10月16日,国网天祝县供电公司办公室党支部组织开展纪检委员讲授纪检“微讲堂”活动,这是该公司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