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运河,一河通南北,一脉润万民。它既是地理意义上的黄金水道,也是文化意义上的情感纽带,更是国家意义上的治理样本。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号角下,南京财经大学应用数学学院“磷光同行实践队”把课堂搬到大运河,把算法写在大地上。7月2日至14日,实践队以“水脉—文脉—国脉”为逻辑主线,从江苏涟水到新疆喀什草湖,再到江苏徐州,行程 6000 余公里,跨越三地,用数学建模、空间统计、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解码“运河精神”在当代的流动与新生。
涟水:算法让文化“算”出产业增量
“磷光同行实践队”赴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围绕“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坚韧不拔”的运河精神如何驱动企业全球化创新开展深度调研。调研期间,团队系统观察了当地“以文化赋能产业、以产业厚植文化”的双轮驱动战略,并以数学算法为切入点,实证其贯通古今、融会智慧的关键桥梁作用,全面呈现了文化与产业协同共生的生动范式。
图为 团队成员在涟水展开企业调研
喀什草湖:荒漠中的“石榴籽”管网
飞机越过天山,舷窗外戈壁无垠。实践队抵达新疆喀什岳普湖县草湖镇,采访喀什地区岳普湖县及草湖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工程以100公里外慕士塔格峰冰川雪水为源,铺设130.5公里输水管道,改扩建6座分水厂,计划日供水规模可观,建成后将彻底解决当地长期存在的水源水质差、水源单一等饮水安全问题,年减少地下水开采1300万立方米,显著改善区域生态。采访显示,该项目是“西部大开发”背景下民族团结奋斗的缩影:汉族经理携先进管理经验与技术投身新疆,当地少数民族工人参与施工并在技术交流中获益;汉、少数民族经理在施工方案、进度把控等方面优势互补,密切协作,形成“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团结氛围,共同书写民族团结与共同富裕的新篇章。当水脉穿过沙海,民族团结就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焊花飞溅时的每一道同心圆。
徐州:老运河的“三重蝶变”
在徐州大运河文化探寻之旅中,五名学生记者沿运河流域,从历史、生态、非遗、社区四维度深入体验。首先前往蔺家坝船闸了解古今航运功能,再与荆山桥沿岸居民对话,聆听民族交融的运河故事。后随工作人员前往孟家沟港学习工业岸线生态修复成果,领悟“生态优先、活化利用”理念;前往苏电社区跟随香包非遗传承人学习香料配比、造型寓意及全工艺流程。吴悠、蔡响响为社区儿童开设“民族共同体”课程,李丛峻用数学题把航运知识与运河文化结合,激发孩子兴趣;最后,走进“红石榴”家园,通过家风长廊、新旧24孝、全国道德模范杜长胜替子还债330万元的事迹,感受家风传承与道德力量。大运河不仅是运输通道,更是承载文化基因、凝聚民族精神的“文脉”,在当代守护与创新中持续焕发生机。
图为团队成员在孟家沟港合照
一条水脉,让南北互通有无;一条文脉,让古今彼此照亮;一条国脉,让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我们带着函数而来,带着热泪而归;运河流过的地方,就是我们的祖国。(南京财经大学 吴悠)
责任编辑:kj005
近日,仓前街道龙潭社区“有事潭一谈”调解工作室成功调解一起因情侣分手引发的经济赔偿纠纷,避免了矛盾激化,防范了潜在治安风险,充分展现了社...
在新疆乌鲁木齐职业大学的训练馆里,一条条跳绳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而操控这些“智慧跳绳”的,是一群怀揣科技梦想与公益热情的大学生(乌鲁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