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深度推广通用语言文字,助力乡村文化振兴。8月中旬,焦作大学人文学院"聚焦青春共振村声"实践团深入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开展国家"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活动。实践团队通过“普通话语言+新媒体技术”双赋能培训、乡村非遗文化调研、宣传短视频拍摄和直播推广等多种形式,将普通话推广与乡村非遗文化相结合,为当地发展注入新活力。
对话非遗大师,感悟匠心精神
国家非遗绞胎瓷是当阳峪村唯一的特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柴战柱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扎进深山复原丢失了上百年的绞胎瓷烧制技艺。柴老师的头发随着村里四季更迭由黑到白,终于在千禧年的一个冬夜,做出了第一个成功的绞胎瓷作品。自此,柴老师投入全部身家,开始带领全村人投入了日复一日的绞胎瓷烧制中。实践团有幸约见了柴战柱老师,对他进行了一场直播访谈。直播中柴老师特别强调“普通话的使用能够为绞胎瓷的传播搭建更为广阔的舞台,能让全国更广泛的网友了解并喜爱绞胎瓷技艺。他说“我们非遗传承人,传承人传播的是技艺,传承的是文化,留下的是精神,传世的是作品。”他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技艺、文明、产业传承下去。
非遗文化新体验,古今对话促传承
当阳峪绞胎瓷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技艺始于唐代,在宋代达到鼎盛,以其“表里如一”的绞胎工艺闻名于世。由于发展起步晚,虽然绞胎瓷技艺已于2014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经过了十余年的发展,依然是“墙内开花墙内香”的状态。在当阳峪绞胎瓷展览馆,实践团队不仅欣赏了精美的绞胎瓷作品,更深入制作工坊,与工人师傅们交流技艺。实践团成员亲手体验拉坯、绞胎等工序,在实践过程中体会传统工艺的精妙,并记录当地对传统工艺的方言表达。团队还参观了村子里的古窑址,与当地讲解员合作录制普通话讲解视频。实践队员全面记录了绞胎瓷从唐代起源到宋代鼎盛的发展历程,拍摄了绞胎瓷从泥胚制作到拼花工艺的制作过程,以自己的方式传播了这项国家级非遗技艺。
语言技术双赋能,村民增收新思路
实践团队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多种形式调研了当阳峪村绞胎瓷工匠的普通话与新媒体使用情况。依据当地工人师傅的语言使用习惯与需求,精心设计"瓷乡新媒体技术与普通话应用"专题讲座。实践队员发现当地工匠多数为中老年人,对新媒体短视频和直播发展几乎没有了解,当地工厂每月邀请某专业直播团队进行一场直播,传播范围较为有限。为助力绞胎瓷技艺在这个网络新时代得到更深入与广泛的关注,实践团队向当地的工人师傅提出可以通过直播短视频拍摄等形式打造新媒体工匠个人IP,使绞胎瓷过程能够更多的呈现在观众面前,从而实现此项非遗技艺在社交媒体上的广泛传播。同时,实践队员提出新媒体制作过程中使用普通话的建议,以求得到全国范围内观众的理解与认同,这是使用普通话传播的优势——相较于区域性的方言,普通话能更好的突破地域限制,促进绞胎瓷更广泛的传播,在为村里工匠提供增收机会的同时,推动乡村振兴。
此次推普活动通过村落经济调研、对话非遗大师、记录传统工艺、开展普通话讲座等方式,在当阳峪村成功进行了“语言技能”的双赋能活动,不仅让青年学子深刻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内涵,更为非遗技艺的传播注入了年轻的力量,为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通讯员(李雪 赫帅帅)
图片(王琳 肖雨晴)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七夕将至,爱意正浓在这个属于爱情的节日里,一份贴心的礼物不仅是表达爱意的方式,更是让彼此关系升温的“小确幸”选礼物的小贴士:用心,比价格...
为响应国家深度推广通用语言文字,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对话非遗大师,感悟匠心精神 国家非遗绞胎瓷是当阳峪村唯一的特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柴战柱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扎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