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9日至8月15日,安徽农业大学“青春筑梦乡村,科教关爱童心”三下乡实践队伍秉持着服务乡村、关爱儿童的理念,深入乡村基层,在马楼村与向阳村开展了一场极具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当地的留守儿童带来了知识、欢乐与关怀。
一:队伍出征三下乡,开启实践新征程
此次出征的实践队伍由八名朝气蓬勃、富有爱心与责任感的同学以及一位经验丰富的随队老师共同组成。为了提高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队伍巧妙地分为两支小分队。其中一支小分队由3名女生和2名男生组成,他们在马楼村扎根开展活动;另一支小分队则由3名男生构成,前往向阳村播撒知识与爱的种子。马楼村与向阳村作为兄弟村,一直以来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这种和谐友好的村落关系为实践活动的顺利推进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多元活动齐开展,助力儿童共成长
在活动期间,队员们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帮扶上。他们耐心细致地帮助孩子们完成暑假作业,针对每个孩子在学习上的薄弱学科,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和辅导,力求做到查缺补漏。对于那些即将步入初中校园的孩子,队员们更是精心筹备了初中知识的预习课程,从语文的诗词鉴赏到数学的逻辑推理,再到英语的语法学习,全方位地为孩子们提前适应新的学习阶段做好充分准备。队员们深知,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这些乡村孩子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科普活动作为此次实践的一大特色,给孩子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科学体验。队员们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为孩子们详细讲解水火箭的原理,从反冲力的概念到飞行轨迹的分析,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科学知识。随后,孩子们在队员们的指导下,亲手组装水火箭并参与发射过程。当水火箭带着孩子们的梦想冲向湛蓝的天空,现场爆发出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欢呼声,孩子们的眼中闪烁着对科学探索的无限渴望。此外,精彩绝伦的大象牙膏实验也让孩子们大开眼界。队员们巧妙地运用化学试剂,制造出如大象牙膏般巨大的泡沫柱,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到化学的神奇魅力,激发了他们对化学学科的浓厚兴趣。在磁悬浮列车模型拼装活动中,孩子们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还深入了解了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和科技前沿知识,拓宽了科学视野,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科学的种子。
为了全面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质,队员们还精心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手工活动。在剪纸活动中,队员们先向孩子们展示传统剪纸艺术的魅力,从简单的图案到复杂的造型,一步步引导孩子们掌握剪纸技巧。孩子们用灵巧的双手剪出精美的窗花、可爱的动物等图案,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锻炼了手部的精细动作能力。拼装积木时,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一块块零散的积木搭建出高楼大厦、奇幻城堡等创意作品,培养了创新思维和空间感知能力。绘画环节更是孩子们释放天性的舞台,他们用五彩斑斓的画笔描绘出心中的美好世界,一幅幅充满童趣的画作展现了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无限的创造力。
三、活动开展意义深,持续关爱不停歇
马楼村与向阳村的村委书记对此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村委书记表示,在暑假期间,孩子们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引导,容易发生安全事故。而此次三下乡支教活动的开展,不仅大大降低了孩子们在暑假外出游玩时发生事故的风险,还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了丰富的知识,度过了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同时,活动也增进了大学生与乡村孩子之间的交流与感情,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这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中,队员们用满满的爱心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为留守儿童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与快乐的大门。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为乡村教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力量。这段经历不仅成为了队员们人生中一段宝贵的回忆,也将在孩子们的成长道路上留下深刻的印记,激励着他们努力学习,追求梦想。
虽然此次“青春筑梦乡村,科教关爱童心”三下乡活动已经圆满结束,但队员们对乡村教育的关注和关爱不会就此停止。他们将持续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积极探索更多有效的帮扶方式,为乡村教育的蓬勃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台德志)
责任编辑:kj005
忆往惜精准扶贫峥嵘岁月,看今朝乡村振兴硕果累累!2025年8月13日上午9:48分全国新农村建设中心乡村振兴研究院揭匾仪式由通辽市政协副主席、工商联主席包立群同...
七夕将至,爱意正浓在这个属于爱情的节日里,一份贴心的礼物不仅是表达爱意的方式,更是让彼此关系升温的“小确幸”选礼物的小贴士:用心,比价格...
为响应国家深度推广通用语言文字,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对话非遗大师,感悟匠心精神 国家非遗绞胎瓷是当阳峪村唯一的特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柴战柱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扎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