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我们有幸访谈了蔡骅强老师。他身兼多职:国际会议同传译员、大学客座讲师、跨文化沟通培训顾问,以及企业创始人,最近还推出了新作《翻译艺术×AI技术——弥合跨文化缺憾的口笔译实践》。
此次访谈中,他不仅分享了个人背景对创作的影响、书中实战案例的由来,更深入剖析了AI技术对翻译行业的冲击与机遇,为从业者指明了未来方向。
多元背景:跨文化工作的坚实基础
蔡骅强的学习经历同样多元。他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获得本科学位,并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国际商法硕士,随后又在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获得DBA工商管理博士学位。
“我的整个工作和学习环境应该说比较复杂,但一直对跨文化交流与管理非常感兴趣。”他补充道。这种多元教育背景为他日后在跨文化领域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国际SOS救援中心、跨国机械设备公司、美国私募股权基金分别工作之后,蔡骅强选择了创业之路。他先后创办了几家公司,涉及不同领域,其中包括专注于教育培训的“忠骅教育”。
另一家公司“诺懿文化”则专注于翻译本地化、同声传译以及国际会议业务。“还参与运营一家化工国际贸易的企业。”蔡骅强介绍道。这些都展示了他业务的多样性。

创作初心:直面行业痛点,在AI浪潮中为译者“指路”
谈及创作《翻译艺术×AI技术》的初衷,蔡老师提到了当下翻译行业的“两极分化”困境:“很多人觉得AI能完全取代人类翻译,也有学者坚信人类翻译不可替代。我想通过这本书,分享技术对行业的强烈冲击,也让从业者看到自己的独特优势。”
在他看来,AI确实对“翻译小白”和初级译者造成了显著冲击,但在部分笔译、口译的核心场景中,人类译者的价值仍不可替代。“比如文学创意类翻译,需要情感与文化的共鸣;同传时,除了语言文本,人的动作、表情等非语言要素是机器无法捕捉到的。”不过,蔡老师也直言不讳:“如果初级译者不求上进,肯定会被AI淘汰。笔译员要往更高质量的方向走,比如译审、项目经理,这是必然趋势。”
书中虽无完整自传内容,但处处可见蔡老师的实战痕迹。作为国际商法硕士,他曾参与国际争端、国际仲裁的同传工作,书中便提炼了这类特殊场景的翻译案例:“诉讼时有人用词粗俗,‘信达雅’原则有时要让步于‘精准性’,哪怕是脏话也要忠于原文,不能因为‘雅’而进行艺术处理。这对译者的心理素质要求很高。”为保护客户隐私与商业机密,书中案例均做了脱敏处理,但核心流程与翻译逻辑完全还原实战,还附上了多个双语对照篇章,“不是空讲理论,读者能直接参考”。
值得一提的是,创作过程中,蔡老师两次调整内容方向——因为ChatGPT、DeepSeek等大语言模型的爆发式发展,他推翻了原本侧重“机器翻译”的章节,重新加入新模型的翻译案例与应用方法,“花了小半年时间更新,就是为了让内容贴合当下技术现状,不脱节”。
核心观点:译者需“既要又要也要还要”,在拥抱AI中超越翻译
“关于这本书的核心信息,我总结为‘既要又要也要还要更要’。”蔡老师解释,这是新时代译者的“生存法则”:
既要:扎实的外语能力,这是翻译的基础。
又要:深厚的母语功底,“很多人中文未必透彻,需要加强”。
也要:跨学科专业知识,“传统教育中,文理分科太死板。译者要懂点理工科、法律、财务,才能应对复杂场景”。
还要:拓展服务边界,“现在译者不能只做翻译。我曾在谈判中给客户提供法律建议,这就是附加价值”。
更要:跨文化沟通与管理能力,“翻译的本质是弥合文化差异,这是机器最难替代的”。
他特别强调“拥抱AI”的重要性:“AI在大量文本处理效率上远超人类,笔译员必须学会用工具提升效率,不能只靠所谓的‘情怀’。哪怕是口译员,也能靠AI做会前准备、会后总结,更好地把精力放在现场沟通上。”同时,他也提醒从业者,翻译不是“文科专属”,语言转换需要逻辑思维,书中专门有一章讲逻辑训练,中文或英文均要调整逻辑才能准确传达,这适用于所有行业。

写作幕后:碎片化积累+假期串联,兼顾“宏观趋势”与“读者偏好
谈及写作过程,蔡老师坦言“比预期多花了一年”:“原本计划1年写完,但结果疫情之后国际会议、同声传译工作又多了,只能利用碎片化时间——平时在手机上记心得,春节、国庆、圣诞等假期集中串联内容,前后用了2年。”
创作中最大的挑战之一是翻译行业“无量化标准”的特性:“有人喜欢‘雅’的翻译,有人偏好‘通俗简洁’,很难让所有人满意。”为此,蔡老师在书中提供了多版本参考——包括AI版、人工优化版,“鼓励读者拓展思维,形成自己的特色,多元化才是行业发展的好方向”。
他还提到,中国外文局刘强的《笔尖上的文化碰撞》《译路行远——跨越差异的国际传播》对自己启发很大:“国际传播不能只靠翻译,还要用外语直接写作,这让我在书中加入‘超越翻译’的章节,希望译者能拓展到跨文化交流、商务咨询等领域。”
未来计划:聚焦同传实战与跨文化传播,期待持续对话读者
当被问及下一步创作计划时,蔡老师笑称“先休息一下,再做宣传”,但已有清晰方向:“这本书是宏观介绍,接下来想写一本聚焦同传、口译实战技巧的书,多举一些AI无法替代人类的案例;另外,还打算用中英文双语写跨文化交流与国际传播。”
对于“若不再写作,会以何种身份表达自我”的问题,蔡老师表示更倾向“讲座”:“不一定要做高校老师,更希望通过互动交流,把实战经验分享给更多人,和从业者一起解决问题。”
蔡老师也期待读者的真实反馈,“希望这本书能给翻译从业者、语言爱好者、学生,以及准备走出去的国际商务人士带来启发,让大家一起把翻译和文化交流事业做得更好”。
结语
从跨国企业的职场经历到深耕翻译语言与跨文化交流行业20余年,从直面AI冲击到为译者指明“超越翻译”的路径,蔡骅强老师用《翻译艺术×AI技术——弥合跨文化缺憾的口笔译实践》一书,将个人实战经验与行业趋势结合,为翻译行业注入了理性与温度。他的实践与著作为我们指明了方向:AI不会取代翻译,但会用AI的翻译必将取代不会用AI的翻译。技术与人文的结合,正是弥合跨文化缺憾的关键所在。
我们期待蔡老师未来的新作品,也相信这本书能成为翻译从业者在AI时代的“实用指南”,推动跨文化沟通事业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kj005
近日,我们有幸访谈了蔡骅强老师此次访谈中,他不仅分享了个人背景对创作的影响、书中实战案例的由来,更深入剖析了AI技术对翻译行业的冲击与机遇,为从业者指明了未来方...
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下,中国储能产业凭借完整产业链与领先技术,正加速开启全球化布局,而储能安全作为产业发展的生命线,成为各界关注焦点借势储能出海浪潮:把握双向赋能...
“看书一段时间后,我就感觉眼睛特别容易累,看几页就看不下去了;有时候看近处时还会视线模糊,我以为是我用眼习惯不好发生了近视“经过检查我们...
“孩子什么都好,身体也健康,就是眼睛的斜视,一直是他的软肋“本以为孩子只是眼睛斜视,没想到更令人崩溃的是,医生在检查后告诉我们,他的右眼...
随着双十一购物季正式开启,佳能旗下全能双修微单R50V以6000元内的惊喜价格正式亮相,并推出多档超值套餐,赠品涵盖从摄影包、UV镜到RGB补光灯、专业三脚架等...